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為建構台灣原民藝術創作史,耗時超過1年時間,走訪深山部落,與30位創作者對談,並從藝術策展觀點切入,對「未來」超越時間軸線的想像,於27日正式出版《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專書,期待展現原民藝術完整樣貌。

全書總編輯伊誕‧巴瓦瓦隆指出,探究台灣原民藝文發展史,發現其實與台灣文化脈絡息息相關,因此認為,這本書不只是原民的事,也是台灣藝文的故事。

為豐富書籍內容,編輯團隊從屏東到基隆,更開了6小時車,進入山區部落,只為找到其中一位藝術家,並從46位當代有名的創作者中,整理出包括武玉玲、馬躍‧比吼、秦榮輝等30人,透過外界視角、忠實呈現,原文發中心主任曾智勇說,「文化保存工作再不動手做,就真的來不及了」。

藝術家中有人以木頭為媒材、有人拿石頭來創作,或將大自然作為取材樣本,策展人徐文瑞強調,當切換視角於這些被殖民所統治的人類異族時,藉以藝術,盼能重新思考人類與生態之間永續的動態循環經濟。

除了書籍呈現,明年也打算邀請這30位藝術家進行聯展,曾智勇更提出構想,盼以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作為中心,在沿山公路185縣道和台24線範圍,透過沿途部落創作者的能量,建構裝置藝術,展示出已被遺忘卻需要被重建的原民藝文脈絡。

#建構 #藝術家 #原民藝術 #部落 #台灣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