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金山面地區為紅土台地,日據時期發展出輝煌窯業產業,但1970年代塑膠與玻璃製品開始流行,重挫傳統窯業,5家窯廠陸續結束營業。當初尋常百姓生活用品,如今成藏家收購珍品,新竹市金山面文化協會提出文化復興計畫,設計系列課程結合在地校園與居民,盼重現風光一時的金山面窯業文化地方產業。
金山面地區因本地紅黃土與鄰近下員山的黏土,十分有利於製陶,新竹市金山面文會協會理事長吳慶杰指出,從日據時代起當地陸續成立了金煉成、林振興、金勝興、建興、等男等5家窯場,禮聘福州的師傅製作甕缸、盆、缽、茶壺、煙窗管等等日常用品。興盛時期由承銷商運至全新竹甚至全台各地販售,大受新竹各大醬油廠、豆油廠青睞。
亮麗釉色 成搶購風潮
吳慶杰解釋,當時的陶器製品的釉彩豐富,釉藥摻雜玻璃粉、氧化錳、四氧化三鉛等原料調配,並使用天然瓦斯變化火力,特殊的釉藥在不同溫度中產生窯變,使得釉色更為亮麗,配合金煉成與林振興印記商標品牌的出現,造成搶購風潮。
骨董商炒作 一甕難求
但1970年代塑膠、玻璃以及不銹鋼製品流行,又敵不過八卦窯自動生產設備,種種不利因素衝擊窯產業,金山面窯業終於畫下句點。吳慶杰指出,曾有窯業第二代想重振雄風,無奈現實加環境變化,皆未能成功,他也曾邀窯業老闆復出,仍以失敗告終。
在停窯20年後,這些陶製品原本只是不起眼的生活器皿,由於別具地方特色,居然受到外國人的青睞,加上骨董商的炒作,如今一甕難求。吳慶杰表示,原本賤價出售,如今已被炒作到10萬起跳,八、九成都被買走當作工藝品收藏,讓人始料未及。
目前金山面已看不到過往的窯業風華,吳慶杰希望能復興過往窯業文化,透過社區營造展跑遍全台,邀請第二代師傅示範拉坯,跟收藏家借物辦展,更在舊址為林振興窯的世界高中合作推廣陶藝,希望能復刻過往找回風氣與認同,但受限現實條件,吳慶杰認為還有種種困難要克服。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