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眾本月5日在花蓮縣壽豐鄉鯉魚潭碼頭旁發現1隻學名紅鰲螯蝦的外來種小龍蝦,分享臉書社團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憂慮影響生態。鯉魚潭內主要原生種如羅漢魚、菊池氏細鯽,疑似因外來種吃掉其魚卵,多年前早已消失,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已委託專家調查,並放養原生魚種,盼增加生物多樣性。
紅鰲螯蝦俗稱澳洲淡水龍蝦,原產大洋洲,被引進做為觀賞及養殖食用,但因飼養時容易感染多種疾病難以根治,遭民眾棄養放生。因其大螯可輕易捕捉獵物,加上產卵量驚人、適應能力極好,成為強勢物種,甚至會吃掉魚卵,恐壓縮原生物種生存空間,對生態的破壞十分嚴重。
花東縱管處鯉魚潭管理站主任蔡威平說,鯉魚潭內遭外來種入侵時間點已不可考,自2016年起,委託東華大學監測鯉魚潭水質及魚種,潭內外來種魚類多為吳郭魚、珍珠石斑及圓吻魚固魚等,紅鰲螯蝦比較少見。
蔡威平提到,鯉魚潭內原生種主要為羅漢魚、菊池氏細鯽,研究團隊研判因其魚卵遭外來種生物捕食而導致消失,今年8月嘗試在潭內放養這兩種原生種魚苗,觀察能否在人工協助下擴大存活機會,增加生物多樣性。
花蓮縣水產培育所長吳雅琴指出,鯉魚潭多年前曾發現紅鰲螯蝦蹤跡,東華大學外來種研究調查,初步研判數量不多,暫無立即性危害,呼籲民眾重視生態環境,不要任意棄養放生外來種,以免破壞本土生態環境。
鯉魚潭是堰塞湖,長期存有優養化問題,除放養專吃藻類的白鰱魚,近年也放養黑鰱魚。蔡威平表示,這些雖是外來魚種,但不會產卵,不影響潭內生態,盼能持續食用浮游動物,達成生物防治改善水質目標。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