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美中關係是戰略競爭格局,這是民主、共和兩黨的普遍共識,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是奠基在此一戰略共識上進行,只是會把戰場導回國際多邊體系中。
因此在強調合作對話的拜登政府期間,美中鬥而不破是可預期的,即便手段不同,但美國仍會致力確保其軍事、科技、經濟、美元的全球領導地位,才能維持美國在區域與全球的影響力。由此,展望拜登政府時期的台美關係,台灣至少能有下列幾點策略思考:
一、因應「拜登式的美國優先政策」:台灣為了可持續的產業經濟發展以及因應RCEP可能的衝擊,持續推進台美自由貿易協議,或者加入CPTPP皆是政府應努力的方向。
筆者認為,我國政府需更積極回應美國的需求,尤其我們應該注意12月3日拜登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電訪時的表述,拜登宣稱他上任後「在對本國、勞工與教育進行重大投資之前,不打算簽訂任何新的貿易協議。」
目前呼聲極高的美國貿易談判代表人選凱薩琳‧戴(Katherine Tai)曾說,「川普政府一向強硬對抗中國,但這種關稅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防禦性質,而美國需要更好的進攻行動。」換言之,雖然拜登政府宣稱要推翻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但不論誰執政都必須考慮國內經濟、就業與人才教育等國內需求,因此實際上未來的美國外交政策基調應是「拜登式的美國優先」。
對台灣而言,台灣在川普政府期間主動宣布開放美豬進口,是基於台方主動解決台美貿易障礙,以加速雙邊經貿協議談判的思考,未來若希望加速台美談判進程,台灣政府與社會除了期待美國為台灣帶來的貢獻外,或可更積極回應美國國內需要。
例如台灣可趁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時機,將部分供應鏈轉移至美國、加碼投資美國,政府甚至可以規畫擴大輸送台灣青年赴美交流學習。相關措施既能為美國創造更多國內就業機會,台灣也能從中儲備下一階段產業技術升級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深化兩國青年世代更廣泛的人際網路紐帶,擁抱更多知台、友台的美國朋友,為下一個世代的台美二軌對話儲備人脈庫、人才庫。
二、因應拜登的印太戰略與美中台三邊關係:拜登長期主張對台海問題採取「戰略模糊」,主張依據《台灣關係法》處理台美關係,拜登的考量是不露出美國的底牌並以此制約台海雙方沒有人會冒進,避免在不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捲入台海爭端。
許多台灣民眾為此擔憂拜登政府可能重回「擁抱熊貓派」路線,甚至可能為了與中國達成妥協而犧牲部分台灣利益。
但筆者也想強調,美國參議院共和黨仍有半數優勢,因此拜登政府的人事案、法律案與政府政策,依然會受到共和黨路線的制約。
更進一步來看,拜登強調和平對話的中國政策與蔡英文總統的兩岸政策是呼應的。現階段美中台三方都無意進入熱衝突,美國有抗疫與疫後復甦問題,而拜登也長期主張「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以及兩岸問題應透過和平對話來解決。
就中國而言,今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官方首度提出「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北京有自己的建軍節奏,短期內發生台海或南海衝突不符合北京利益。
就台灣的立場而言,蔡英文總統自2016年上任以來便主張與中國大陸在「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的基礎上發展交流,這個善意與承諾不曾改變,因此民進黨自然不會製造意外,也不會挑釁北京。
今年10月17日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主辦的視訊會議上便曾直言「瘋子才搞台獨」,同場與會的中國權威學者閻學通也表示:「目前在南海和台海地區,都不會發生故意的擦槍走火,因為美國、中國大陸、台灣地區三方對軍事行動的控制都非常嚴格。」
由此可見,相互克制尋找契機應是未來美中台關係的主軸,各方都有責任控制風險,互不挑釁、踩紅線,而創造契機開啟善意對話應是三方的共同目標。
最後,期待台灣社會共同支持蔡總統現行的外交、產業與兩岸戰略布局,以穩定可預期的步驟,在拜登政府時期的美中台三方賽局中,追求實質的國際經貿合作以及有意義的國際參與,為下一階段的台灣前途累積各種可能性。
(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