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親戚從醫的真的很多!」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說,親戚裡中有在日本及美國等海外當醫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家人也希望自己從醫,尤其父親家族有很多名醫,自己也是慢慢接觸醫學下才有興趣。
民國88年畢業至今,從醫已21年,雖然在許多醫師資歷中或許不長,但是人生體悟卻沒少過。「復健科像個社會縮影,接觸到的患者因為長期都是自己的病人,往往會變成朋友的關係,當然在他們的家庭背景裡自己也感觸很多。」
黃永錚指出,在復健科這麼多年,有看過癱瘓沒有親人照料、遊民中風了沒人照顧、脊椎損傷的女孩不易懷孕,好不容易懷孕了卻不知道爸爸是誰;孩子因為打架、車禍變植物人,父母根本無法接受,未來幾十年的照顧要怎麼辦等。但也有看到親人不離不棄照顧癱瘓家人數十載,到了分離那天仍然十分難過。「很多人情冷暖在復健科都會看到,包括經濟、人性、家庭。」
黃永錚說,現在科技發達,病人看病前會做足功課,也就是「先問Google大神」,但往往症狀並不是網路查到的那個病,有時候病人常會先入為主,相較醫師的診斷反而更認同「網路醫師。」這個時候,醫師就要用超音波和電腦斷層等客觀方式說服他,他笑說「因為這些儀器只有醫院才有」。
黃永錚回想指出,以前剛當醫生總想把每件事都做好,但後來發現急躁容易出錯,對自己和患者都不好,要放慢,更要掌握自己的步調。另外身為醫師也要不斷充實自己,唸書、參加研討會及國外講座等,病人更是亦師亦有的角色,「這是我從醫以來不曾懷疑過的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