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貧富差距、糧食短缺等問題,2015年聯合國在「永續發展目標」中,已將促進「永續農業」列為第二項重要目標,作法包含確保可永續發展的糧食生產系統,提高農村產能,強化農業適應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能力等。
回望台灣處境,2020年的糧食自給率不及40%,地狹人稠、基礎勞動力不足,如何以超越GDP的眼光看待食農產業、運用台灣科技與創新的硬實力為農業創造經濟與永續兼具的價值,將成重要課題。
綜合近三年的經驗,我們觀察到食農產業未來發展的三大關鍵:
一、用科技打國際戰:不少在地新創團隊,將大數據、AIoT等高科技應用於農作,藉以打造品質與產量穩定的高產值作物。另也有水產養殖新創團隊從永續與科技兩方向著手,一方面與光電業者合作「漁電共生養殖」,實現儲能活化、永續發展的運作模式;另方面透過科技賦能,將IoT導入魚苗選育與養殖,打造一條龍的永續漁業產業鏈。
二、智慧農業讓生產更「綠」:也有精準農業服務的新創團隊,運用4G農業無人機進行農業液肥噴灑服務,一方面解決農村人力短缺的問題,另方面透過精準且遠端遙控的「農作物健檢」間接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品質,達到友善環境的目標。
三、創新飲食尋找利基:為回應新世代的多元飲食需求,在最新一屆好食好事加速器的種子計畫中,不少食農團隊以在地作物研發抗醣減脂、針對慢性疾病族群生產的低鉀蔬菜、植物肉等土地友善與創新並進的「新食品」,帶動地方創生的同時,也以與環境共好的新品牌價值吸引更多青年回流,為台灣食農產業增添新生力軍。
COVID-19 疫情爆發後,食農產業紛紛發展出零接觸、防疫保鮮等新應用。矽谷知名食農領域創投AgFunder的調查發現,全球食農產業投資額於2020年上半年已超過88億美元,與2019年水準相似。疫情過後,台灣食農該何去何從?綜觀近年的創新案例,我們認為新一代食農產業要脫穎而出的關鍵詞,或許是永續、創新及科技,從土地開始,為台灣食農找到產業革新的新契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