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每月1萬多噸垃圾無處去,環保業者16日早上9點聚集數十台環保車輛圍繞桃園市政府,期盼政府能擬定自治條例,維護桃園市環保業者的權益、維持公平的營運空間,桃園市環保局則回應,日後將與環保署協調,極力解決垃圾危機。
桃園市水肥公會理事長顧志祥表示,因自己身為廢棄物處理業者,不滿外縣市自2015年起垃圾處理費用逐年上漲,從每公噸2000元大漲1倍至4000元以上,大幅影響桃園市場價格,同時外縣市也以保護當地業者及居住環境為理由,嚴格限制他縣市的廢棄物進入,造成桃園市的清除業者資源有限、垃圾無處可去。
顧志祥指出,桃園市的工廠眾多,也是各大產業集團的生產重地,廢棄物的產出量更高達全台的1/10,但各大集團的總部及營運中心並不在桃園市,地方稅收也不是繳給桃園市府,工廠的廢棄物卻是由桃園消化,導致稅收資源分配不符,建議桃園市府應要求公司註冊並依法繳納稅款,或乾脆規定讓工廠產生的廢棄物回到註冊地進行後續處理。
環保業者盼桃園市府能擬定自治條例,藉此約束桃園市廢棄物處理機構及再利用機構應優先處理產源為桃園市內的廢棄物,若有餘裕量時,廠商向主管機關報備後,再收取外縣市的廢棄物。
「沒有任何1個縣市能獨立處理垃圾問題」,環保局回應,桃園目前仍秉持環境有限的理念,以互惠的方式和外縣市合作,如今環保業者的權益受損,日後將會與中央主管機關反映,進行跨縣市的協調,期許以協商模式妥善處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