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宣布明年元旦進口萊豬,民調顯示,反萊豬及呼籲暫停進口的民眾都逾6成,綠委甚至憂心被貼「萊委」標籤,不敢表態相挺。民進黨發言人呼籲「以合作取代對抗,讓台灣在國際更有信用,跟世界各國接軌。」但台灣究竟何時談判、承諾進口的?美國的作為真能代表國際嗎?

國與國談判從來都是一場可能的藝術。行政院長蘇貞昌承認,去年初小英已跟他談到萊豬進口,顯見台美間的「合作」應非談判,而是「交易」。合理推估,台灣進口萊豬,交換美國支持「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的簽署,或是藉此換取軍售。但這樣的交易,對台灣真的划算嗎?

從美國角度來說,川普要的是建構防線圍堵中國,以凸顯「美國第一」。但坦白說,美國打的是七傷拳,傷人不成反害己,顯然不了解中國。拿美國最近禁止數千萬共產黨員移民為例,須知中國崛起靠的不是普羅大眾,而是共黨精英。當年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說,「讓年輕知識分子入黨,在黨內改變黨」。能推動中國「善治」的看來只能是共產黨員,至少目前如此。禁止黨員移民,連在華府創建NGO「公民力量」的楊建利都受害,政策的謬誤可想而知。

對台灣不也如此。川普要台灣成為反中前線的「斥候」,為美效力。沒錯,不管遵守國際規範、貿易或防疫,台灣都是模範生,贏得普世讚譽,也因此才能贏得美國不分官民或歐洲對台充滿好感。但川普對台友善的原因並非如此,而是台灣在建構圍堵中國的島鏈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家交往並非百依百順才叫盟友。美國在亞洲最緊密的夥伴非日本、南韓莫屬,但日、韓為了貿易與美摩擦不斷,川普甚至為駐軍成本與兩國關係惡化,還退出《跨太平夥伴協定》(TPP)。日、韓的確進口萊豬,但至今不影響國產豬肉價格,且有標示,哪像台灣執政黨還反過來質疑在野黨政治操作。

川普的確為台灣做不少事,包括11次軍購,派軍艦繞台海,多次在世衛為台發言,甚至駐聯合國大使也與我駐紐約代表處處長餐敘。但台灣恐該思考,F35戰機為何不售台,川普為何絕口不提BTA,為何對「台遭入侵,美軍馳援」三緘其口?這就是國際現實。美國8月派衛生部長阿札爾訪台,前AIT處長包道格就明白指出,沒有任何國安官員隨行,證明川普不想逾越中國紅線。

如果台灣據理力爭,進入實質談判,美國為自身利益著想,不見得不埋單;如果兩岸關係改善,台灣更能游刃中美兩大國之間,獲取更大實質利益。川普政府進入倒數,拜登即將接手,舊政策能否延續都是未知數;與其一個萊豬政策惹得國內紛擾不堪,不如勇敢地向美國說不,等達成共識再開放。

#建構 #談判 #川普 #美國 #B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