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23日公布11月工業生產統計,工業生產指數122.99,指數創下歷年單月次高紀錄,與去年同期比較年增7.84%,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124.97,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8.19%,主因資訊電子及傳統產業雙旺,兩者連十個月正成長,撐起製造業佳績。
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說,製造業生產指數創史上新高,主因5G、高效能運算及遠距商機等應用需求暢旺,及消費性電子新品接連推出後買氣熱絡,持續推升資訊電子工業生產,加上終端需求增溫,國際原物料價格調漲,激勵廠商下單動能轉強,傳統產業增幅普遍擴大。
黃偉傑指出,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年增14.18%為主要貢獻來源,其中積體電路業年增17.86%,因國際品牌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推出,加上5G、高效能運算等應用需求強勁,帶動晶圓代工產能滿載。
另在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因疫情讓宅經濟及遠距需求延燒,年增11.69%。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年增4.16%,主因疫情帶動遠距應用服務相關設備需求持續強勁,加上廠商擴增國內產能,致固態硬碟、伺服器、交換器、電腦設備零件等持續呈增產,惟NB及行動裝置鏡頭減產,抵銷部分增幅。
傳產表現不遑多讓,統計處說,化學原材料業因下游防疫相關產品及電子科技廠需求續溫,加以去年同月部分廠商產線檢修,比較基期偏低,年增11.52%。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及其零件業年增12.84%,黃偉傑解釋,主因汽車汰舊換新貨物稅補貼明年1月即將到期,及業者加碼優惠促銷,帶動小型轎車、客貨兩用車等國產新車熱賣,汽車零件亦因國際車廠訂單增加而增產。
至於12月表現,黃偉傑說,製造業指數預估年增4.4%至7.5%之間,全年則因上半年表現拖累,預估全年製造業指數估為6.7%至7.0%。
展望未來,統計處認為,隨5G、物聯網、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慧等應用持續擴展,加上消費性電子新品與農曆春節前備貨需求接續釋出,均可望推升製造業生產動能。但因全球疫情再起,部分管制措施重啟或趨嚴,加上貿易及科技爭端未解,國際經濟情勢不確定性高,後勢仍需密切觀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