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睡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發病高峰在11~15歲、20~30歲兩個族群,易被診斷為鈣質缺乏、癲癇或精神病。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監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黃玉書醫師指出,猝睡症與自體免疫有關,缺乏醫療照護,對病患的身心會造成極大的影響,也可能因為嗜睡及猝倒的症狀引發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除了民眾對這個疾病認知不夠外,診斷猝睡症的醫療資源不足,也嚴重影響疾病的照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醫師李信謙表示,外界經常會將猝睡症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混為一談,實際上兩者的發病高峰年齡卻截然不同,有別於猝睡症多半在30歲前發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多半是成年甚至中年後才會發病,若未受到良好藥物控制,兩者也可能同時發病。
李信謙提醒,由於猝睡症多半好發於學齡青少年,因此家長相當容易誤以為是孩童無心學業、懶散的藉口,建議家長可關心孩童平常得睡眠狀況,學界建議青少年晚上要睡8到9小時,除時間夠長外,品質好不好也是關鍵,若不是因玩手機、打電動等影響睡眠品質,白天仍然出現不明原因的突然昏睡,很可能就是猝睡症,應盡早到醫院進行檢查並透過藥物控制。
黃玉書說,目前針對猝睡症,已經有專門的治療藥物,若確診也有健保給付。在健保署將「多次入睡睡眠檢查」納入給付後,更有助於發現國內更多的猝睡症個案,台灣現已有專業的醫療照護,相信能讓猝睡症不再是健康領域的孤兒。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