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陸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GDP增長6%以上」的預期目標,從不設目標到不設上限,大陸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林毅夫表示,有了增速目標,才會有努力的方向,也能讓人們了解中國有多大的發展潛力。對於「十四五」期間中國的發展引擎,林毅夫則強調,要「喜新不厭舊」。

GDP增長 要兼顧品質效益

去年受到疫情影響,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並未設定GDP增長目標,反觀今年喊出增長6%以上目標,林毅夫認為,要辯證看待增速與發展的關係,「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追求的是高品質發展,而增速只是高品質發展中的一個部分,不能為了速度而速度,但也應看到,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也很難實現高品質發展。

他指出,應該將經濟增長速度作為一個參考性指標,而不是指令性指標。在正常狀況下,根據發展潛力和發展機遇,兼顧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來設定增長的參考性指標,但也應考慮到疫情或其他外部可能出現的衝擊等不確定因素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而不強求全中國每一個地方、每一年都要達到這個參考性指標。

新經濟增加彎道超車機會

他指出,邁入「十四五」時期,發展應按照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在此基礎上,能增長快一點總比慢一點好,畢竟一切問題的解決最終都要依靠發展。

「十四五」期間「傳統的引擎不能忽視!」林毅夫強調,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仍在追趕階段,比如製造業,同樣的裝備德國能賣500萬美元,中國只賣100萬美元,創新有一層含義就是在現有傳統產業裡,用更新技術生產更好產品。

「新經濟給我們帶來很多機會。」林毅夫說,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都讓中國有很多彎道超車的機會。

同時,中國經濟的生產、消費活動多,在此過程中累積大量數據,當數據轉變為數位經濟時,可以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在生產、消費中的浪費,所以應充分利用中國作為一個有14億人口、有最完善產業鏈的大國優勢,加上技術創新,來提高發展和人民生活品質,獲取新經濟增長來源。

#GDP增長 #中國 #指標 #林毅夫 #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