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股銀推動招攬香港人才計畫,想讓台灣金融國際化,結果目前不盡釋出職缺少,上門應徵者更少。凸顯台灣整體的金融環境落後、薪酬太過低廉等,香港人才看不上,讓金融中心口號陷入尷尬的境界。
實施招攬香港人才計畫,原意是想藉通過香港國安法時,香港內部動盪時期,招攬「想出走」的港人藉由其金融專才,提升台灣金融國際化。第一線公股銀主管就直言「香港人根本沒有大量移動的現象」。就算離開香港,金融人才首選也絕非台灣,而寧可選擇金融自由度更高的新加坡。
一些金融專家也指出,台灣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低、產品線不完整、選擇性少,法規制度和外匯流動嚴格,金融民情落後,很難吸引國際客戶,相對而言目前香港、新加坡金融自由度還更高一些。對金融專業人才來說,台灣環境不具吸引力。
薪資更是讓公股銀尷尬,縱使公股銀所開出的價碼,一年薪資達400到600多萬元,已經可以好幾家公股銀的董總薪資比拚了,但是對香港人才而言,這種薪資「偏低」,對「雇主」公股銀來說很為難。
台灣想透過招攬「出走」的香港人或居香港的本國人才,催生亞太理財中心,或財富管理2.0,銀行私底下譏笑「不也曾說過要成為『亞太營運中心』、『金融中心』,哪一個中心做得起來?」
整體法規不鬆綁、交易限制多、金融教育不落實、國際客戶不停留,使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10個字,成為政府公銀攬才成效的最佳寫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