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外交政策演變
中共外交政策演變

中共建政以來,外交方針幾經調整,在冷戰時期中國與美、蘇關係的跌宕起伏,更改變了世界格局;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有所作為」,在習時代則變成「奮發有為」。學者指出,在經歷川普時代美國的戰略收縮下,大陸某種程度是不得不當起這個已推不掉的「頭」。

回顧中共外交政策,在建政初期以意識形態掛帥,約從1949年到1956年,毛澤東採取向蘇聯「一邊倒」,在史達林要求下參與抗美援朝(韓戰),蘇聯之後派專家到大陸傳授技術並協助建設。這既有意識形態親疏原因,也與大陸當時國力有限,需要發展,以及冷戰開始形成的美蘇兩大陣營結構有關。

到了1956年,因蘇共對社會主義的詮釋,與當時仍強調武裝鬥爭精神的中共,出現理念分歧,中共批蘇共走上「修正主義」,與蘇共開始漸行漸遠,毛澤東不再向蘇聯一邊倒,改成「兩條線」戰略,既反美帝,也反蘇修。這樣的反美反蘇路線,直到1969年3月,中蘇發生「珍寶島事件」軍事衝突,讓中共再次調整外交政策。

珍寶島事件後,中共將蘇聯視為最大的安全威脅;與此同時,陷入越戰泥沼的美國,也感受到蘇聯的威脅,有意「聯中制蘇」,於是中美一拍即合,1970年代中美在國際上組成了「反蘇統一戰線」,也就是在這段期間,中美關係大躍進直至1979年建交。

1982年3月蘇共對中共釋善意,兩國重啟政治談判;同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強調不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型態的異同,來決定親疏好惡,開始走向「獨立自主」外交;到了1989年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嚴重打擊中共國際形象,以及緊接著1991年蘇聯解體巨變,國際的反共浪潮,鄧小平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從此「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被大陸奉為圭臬長達20多年。

隨著大陸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實力的提升,2011年正式超越日本,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也日增。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參加「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鄧小平強調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已經悄悄變成了「奮發有為」。

銘傳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認為,如今的中國在世界上已然動見觀瞻,其他國家會主動上門,前幾年美國又歷經川普這個「逆全球化」的總統,讓美國表現出戰略收縮,雖然當年鄧小平說「絕不出頭」,但如今中國某種程度不得不當起這個已經推不掉的「頭」。

#中美 #蘇聯 #推不掉 #事件 #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