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是現代美中台三邊關係重要的一年,當年3月美國「獨立號」及「尼米茲號」兩個航空母艦打擊群化解了第3次「台海危機」,而解放軍因受到空前屈辱,加速軍隊現代化,今天不但已提升為美軍的「同位競爭者」,也使台灣安全更受壓迫與威脅。假如時空可以定格,許多台灣人士希望停留在1996年。

因此,當美國太平洋艦隊臉書在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前夕,貼出「獨立號」航空母艦於1996年在西太平洋巡弋的歷史照片,圖說則一語雙關「向獨立致敬」,立即引發部分台灣人士熱烈回應,他們百感交集,解讀其顯然是針對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建黨一百周年發表的談話,力挺台灣之意不言可喻。

美國「堅若磐石」的承諾與保證是台灣安全的最大支柱,只是今非昔比。1996年3月柯林頓總統下令「獨立號」及「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前往台灣東部海域就迫使中共偃旗息鼓,多年來美國航母固定巡弋西太平洋,更以三航母、雙航母展現軍力,不但警告中共不得輕舉妄動,並成為亞太地區穩定的力量,但美國主宰全局的態勢已有典範轉移。

拜登總統就任後立即確認中共是美國利益及世界秩序的最大挑戰及威脅,終結反恐作戰,有效威嚇中共擴張野心是國防、外交最優先要務。但事實上,自6月下旬後,為了確保自阿富汗撤軍順利執行,美軍調派隸屬「印太司令部」、以日本橫須賀為母港的「雷根號」航母前往北阿拉伯海執行任務,接受「中部司令部」指揮,這是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以來,首次出現的狀況。

兵家必爭的西太平洋區域出現美國「航母真空」現象,顯示美軍並未擁有充分的兵力及資源;以珍貴的航母戰鬥群支援「過時、非重大」的阿富汗撤軍則說明了美國強權競爭架構下的戰略設計、作戰觀念仍然紊亂。

為全面壓制中共,拜登政府與國會共同策定了「太平洋威嚇倡議(PDI)」,並單獨編列51億美元特別預算,結果只有50萬美元用於加強與盟邦及夥伴關係,絕大多數經費投入傳統軍備採購,並分散到長期執行項目中,使PDI的迫切性及針對性失焦。塔夫茨大學教授貝克利在《外交事務》發表的〈與中國之戰 美國尚未就緒〉就客觀地描述了美中軍事對抗的現況。

美國最近熱烈討論派遣「裝甲旅戰鬥隊」駐軍台灣是威嚇中共最有力的軍事部署,由於完全顛覆了美國「一中政策」的紅線,反而會刺激中共,因此被視為是「假議題」。但這些提議反映了當前台海軍事態勢,美國不但已無絕對優勢,甚至相對薄弱。

美軍目前擁有11艘航空母艦,但無論數量、武器系統、作戰經驗都非中共現有的2艘航母所能抗衡,1996年歷史不會重演,這是台灣必須面對的現實。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美國 #航空母艦 #威脅 #西太平洋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