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許多人突然間在家工作,也讓許多學齡兒童一夕間只能在家自學,少了距離的親子關係,衝突持續上演。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指出,因疫情而打亂的家庭規律,家長也要學著「放過自己」,理解孩子的需要和自己的需求不同,衝突或許帶來不愉快,只要懂得修補,也讓親子在這特殊時期共同成長。

臨床心理師,長期在第一線處理兒童青少年情緒、人際、學習及行為等適應問題治療、親職教育的陳品皓,暢銷書《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今年逢6周年,他也針對教育現場的變化、經驗的修正,推出增修版。面對今年因疫情而許多家庭上演親子衝突對立,陳品皓說:「家長若有罪惡感,要先原諒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是特殊時期打破了原有的規律。」

現代社會,許多孩子習慣於玩手機,使用3C產品,而疫情期間宅在家中的孩子更是常把「無聊」放在嘴邊而增加對玩手機的需求,陳品皓直言:「對低中年級的學童而言,沒有他律就沒有自律,99%的孩子是沒有辦法自我控制的。」他認為家長建立管理與堅持還是必要的,但「帶來不愉快,也是必然要承擔的。」

對於宅在家的孩子,如何拿捏玩手機的尺度,陳品皓建議,在時間規律和內容控制兩個面向上管控,「父母要收回時不退讓」或有拖延的時間,就要加總扣回來。陳品皓指出,其實孩子只是需要消化期,多半消化期後就步上軌道。「這世代強調愛,卻讓規範和原則容易被忽略」。

「大人總是在建立與破壞的原則中拉扯;孩子則是在衝突與對立中,學會責任和認命。」陳品皓笑稱,看似不和諧的親子關係,實則只要能在衝突後仍讓孩子感受被愛,有時衝突也是讓孩子認知正確價值與成長的方式。

#家長 #宅在家 #規律 #玩手機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