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煤價在官方強大的壓力下,下跌速度之快令人嘖嘖稱奇,總之,現在媒體上暫時看不見限電停工的新聞,那麼,這次短暫的電力危機就算告終了嗎?
筆者看來,中國的限電危機其實是目前全球能源問題的一個面向。鄰近冬天,近日由於油價和天然氣價格高漲的問題,在歐洲等其他國家,都發生對生產活動與民生經濟的負面干擾,也有專家預言,石油價格在2022年可能持續居高不下,同一時間全球輿論高舉綠能的大旗,節能減碳呼籲聲此起彼落,積極發展新能源成為許多政府現階段施政的主軸。
然而,新舊能源轉換過程中,一切真的都很順利嗎?綠能需要大量投資和時間建構成熟的系統,電網與儲能目前都是需要克服的瓶頸;然而,各國對能源的需求仍持續上升的趨勢中,試問現階段資本還願意投入傳統能源的開發嗎?金融體系仍會願意提供資金支持嗎?
答案顯而易見,倘若目前仍不穩定的綠能無法補足能源缺少可能的缺口,恐怕未來一段時間,像中國限電或是歐洲天然氣危機等的事件,仍會層出不窮,對經濟與股市的干擾仍會持續。
時至今日,中國A股的三季報大致公布完成,從結果來看,上肥下瘦的情況如預期般十分嚴重,特別是越接近消費者的產業,在成本高漲與消費低迷的現況下,兩頭擠壓,苦不堪言。
這也是近期許多消費品巨頭的漲價新聞,不斷出現的原因,其實這一現象不只在中國,其他國家多少也面臨同樣的情況,而物流紊亂和運費高漲,亦是助長火苗延燒的幫兇。這個由PPI傳導至CPI的過程,在未來幾個季度應會具體實現,在爭奪訂價權導致競爭壓力上升的情況下,會有新一輪的產業淘汰出現。
展望第四季到2022年,中國總經受到的壓力還是比較嚴峻,加上貨幣寬鬆的條件也欠缺,因此市場較難有突破性進展,不過修復性的行情仍可能發生,一類主要是針對低估值高分紅的行業,例如金融業與公用事業,二類則是剛性需求類的產業,如醫藥與民生消費,可能在三季度糟糕的業績後,有利空出盡的股價回升。
此外,中國內需消費與很多國家的不同點,在於市場的深度,中國內需市場夠大可形成自身內循環,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較少,夠大且產業集中度尚未完整的市場,可以持續讓市場領先者更強大,而這一輪的漲價淘汰周期,也能幫助我們確認下個復甦期的勝利者,並保證業績能超越先前高點。
此外,投資上聚焦新基建可能還是貫穿本周期不變的原則,但凡具技術含量的硬科技,譬如晶片、高端通信設備、電動車供應鏈等,預期估值面隨時間消化後,仍是資金配置的主流。
因此,雖然目前總經態勢較嚴峻,我們對於下季度甚至2022年的行情,仍有期待,尤其是2021年針對各種重點產業進行反壟斷打壓的政策,似乎已告一段落後,應以更樂觀的態度,預判2022年恢復性的行情會很快到來。
總結以上,要投資中國市場,仍應強化並集中具有優勢的產業類股如:高端科技、新能源汽車、醫療保健與民生消費等產業,才是最有效率的投資策略,建議投資人不妨趁中國股市拉回整理,提早逢低介入,中長期布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