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勢分析:

美國經濟數據持續好轉,包括美10月ADP新增就業57.1萬人,10月ISM製造業PMI 60.8,10月Markit服務業PMI與ISM非製造業指數分別為58.7與66.7,均較預期來得高,顯示逐步走出疫情的陰影。不過通膨帶來之壓力,依舊無法避免,美國9月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年增率3.6%,與8月相當,顯示通膨壓力未解。

Fed宣布正式啟動縮減購債(Taper),自11月開始,聯準會每月縮減購債速度為150億美元,包括100億美元的公債與50億美元的MBS,預計在2022年7月左右結束。由於每月縮減金額僅150億美元,較預期來得少,顯示資金仍舊充沛,加上Fed通膨暫時性論調不變,表示明年第二季可能回落,同時偏鴿派的升息言論,使得美元指數轉弱,加上EIA公布,上周(10月29日止)美國原油庫存增加330萬桶,造成油價大跌,推升美國四大指數於周三再創歷史高。

不過逐月縮減QE是事實,且全球通膨數據的高漲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決,故不見得會對股市有續推高的利多。另OPEC+將召開第22屆部長級會議,討論未來增產原油之速度,假設並未提高增產速度,通膨壓力鍋恐將引爆。且11月5日將公布10月新增非農就業報告也不容小覷。綜上所述,仍建議觀察美元指數、美債殖利率、油價等變化。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料,台灣10月製造業PMI指數攀升至58.3,連續第16個月呈現擴張;非製造業指數受惠防疫措施逐漸放寬及振興五倍券上路效應,10月指數續揚至58.5,呈現連續四個月擴張。由於9月外銷訂單金額衝上62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連19個月正成長,預估10月接單也維持在高檔,在外貿持續火紅及內需復甦下,第四季GDP成長率樂觀看待。

不過新台幣雖維持強勢,但難呈現強升格局,因此外資於期、現貨始終維持著中性偏空,故台股顯得欲振乏力,近期更是時常開高走低,顯示多頭力道仍須加把勁。台股雖守穩15,159點連接16,248點之上升趨勢線,本周在美股帶動下一度來到17,237點,不過受到18,034連接17,633之下降壓力線,呈現量增橫盤震盪格局,且由於短線融資增加迅速,研判短線指數恐將落在16,800~17,300點整理。櫃買指數本波較加權指數來得強,且早已突破長期下降壓力線,但短線漲幅大,宜提防內資法人與主力逢高調節壓力,10日線為短多關鍵。

操作建議:

目前資金活水不如過去來得充沛,類股輪動速度加快,尤其是外資買盤不積極,內資逢高獲利了結,加上融資位處於高檔,顯示籌碼凌亂,對於漲多股不追搶。短線留意10月營收與Q3財報,盤面以中小型電子股為主,焦點仍以元宇宙、第三代半導體、低軌道衛星、電動車,及Q3財報等,相關題材為選股重心,切入時要檢視其財報;原物料股研判仍先以反彈視之,現階段操作切忌追高,持股比重落在5成以下。

#美國 #通膨 #融資 #壓力 #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