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全球前10大航商11月最新資料,國籍航商占三席、市占率約10.1%,包括長榮(排名第7)、陽明(第9)、萬海(第10),交通部常務次長祁文中表示,若加計貨櫃三雄持續投入新船建造,到2025年貨櫃航商國家隊總運能將超車中國大陸的中遠海運,躍居全球第四大。

交通部航港局10日舉辦「前瞻航運論壇」,海運界產官學研實體與線上逾300人參與。祁文中在致詞時表示,全球海運近10年遭遇前所未有的變局,尤其在疫情衝擊下,去年下半年起,各大港口相繼出現缺工、缺櫃、塞港、供應鏈失序的現象,唯獨台灣受惠於國籍航商的實力及海運產業的支持,處於10年難得一見榮景。

航港局副局長陳賓權表示,台灣居印太地緣政治關鍵戰略位置,貨櫃航商面對的是全球競爭,呼籲國籍航商或可參考韓國貨櫃航商做法,組小聯盟國家隊分進合擊。

展望後市,陽明董事長鄭貞茂說,短時間看不到逆風,針對市場傳出近期貨櫃船運運價下跌,他直言是少數業者擾亂市場的行為。陽明正規經營,目前運價沒有下跌。

趁著順風時,貨櫃航商紛紛大手筆投資造船、買船、租船,陽明海運前董座謝志堅初步統計,至2021年8月新造船訂單船舶數達613艘、船噸達534萬TEU,全球前10大航商中只有陽明在2023年後無新船交付,是好是壞有待時間給答案。

對此,鄭貞茂透露,陽明為維持在海運聯盟的地位,新船一定會造,租船、購買現成船也會考慮,例如LNG(液化天然氣)燃油雙燃料動力船計畫,LNG價格昂貴,LNG造船也是天價,業者必須在成本與環保間取得平衡。

新一波綠色航運浪潮的興起,也是業界關注議題,已有128個國宣示2050年要達成淨零碳排,可預見國際海事組織對於國際船舶碳排的規定將更嚴格;還有港口碼頭被視為稀有產品,正引起各大航商的爭奪戰,國籍航商掌握這一、兩年獲利大好之際,也準備積極搶進。

#陽明 #租船 #LNG #國籍 #貨櫃航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