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中秋節後,隨疫情趨緩與供應鏈陸續完成布局,黃堯麟認為,各企業明顯加速上市櫃腳步,估計2022年走出疫情後,科技、電子、生技等產業IPO件數將大幅增加,反映IPO實際熱度。

黃堯麟指出,企業選擇IPO不外乎「加速籌資以擴廠」與「提升企業競爭力」兩大因素,雖然美國未來幾年內可能升息,為資本市場行情增添變數,但多數中大型台灣企業都不會停下IPO的腳步,因為企業主更重視產業面影響,運用籌資管道擴張規模成為產業領導者,同時在主管機關適度監管下提升公司競爭力,這才是台灣企業首要目標。

安永審計營運長黃建澤指出,台灣IPO量能從2019年35家企業、籌資280億元,2020年29家、147億元,2021年上看30家、200億元以上,顯見有所回升,從近期來看,證交所與櫃買中心送件熱度暴增,今年10月後的審查時段更是全部排滿,想塞都塞不進去。

另外,隨證交所台灣創新板及櫃買中心戰略新板在2021年7月開板,最快2022年就有機會看到戰略新板企業轉板IPO,而創新板企業最快則2023年7月轉上市櫃,未來台灣資本市場有望增添兩大生力軍。

黃建澤認為,隨股市熱絡、疫情加速遠距商機、宅經濟成長,還有大型集團推動子公司掛牌、上市櫃公司獲利成長等因素,加上台灣資本市場較其他資本市場具備多層次、多功能架構特點,台灣資本市場IPO熱度至少可延續到2022年~2023年。

#成長 #上市櫃 #資本 #新板 #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