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多數沒有養兒育女經驗的父母來說,摸索的過程一定充滿著未知感,如果有可以參考遵循的案例,應該會讓他們安心不少。於是這種看似成功的育兒經,也特別容易吸引為人父母的關注,甚至拿來當作模仿的對象,看看能不能如法炮製,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
然而在教育現場觀察,實際上複製成功的比例有多高不得而知,但卻常看到複製失敗的代價。那些孩子被要求只要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就好,不管自己喜不喜歡,無論有沒有才能,結果除了徒增許多孩子的壓力,達不到預期的成效,更可能因此磨耗孩子的學習動機,失去所有學習意願,對自己只有否定,沒有期待!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潛能和興趣,即使放在相同的家庭和學校中,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發展途徑。別人家的教養案例可以作為參考和借鏡,卻不該一味的模仿,畢竟成長沒有所謂的標準作業流程。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給了很好的比喻,「父母要像個園丁,而不是木匠,木匠是依藍圖施工,園丁則是負責把植物生長的環境弄好,然後由植物自己去生長,即便手上有剪刀,也不能決定植物的長相。」
至於不同植物的生長,要依其特性來安排環境,給予適當的養分,才能有利於生長;那麼孩子的成長,又何嘗不需要依其特質來安排?
(作者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