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通膨居高不下,加上勞動市場改善速度也比預期來的快,美國聯準會(Fed)的緊縮動作,包括縮減QE、升息、縮表等的起點將比預期更早、節奏也會更快。而進入2022年全球股市原本就面臨成長趨緩、估值已高的環境,如今在Fed貨幣政策轉成極為鷹派下,股市自然承受更大的波動風險。
既然過去兩年因應疫情實施了空前的貨幣寬鬆與財政刺激政策,而目前正面臨這些政策所帶來的通膨壓力,Fed這次縮減QE、升息、縮表的節奏不同於歷史經驗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一季在Fed定調加速緊縮後,來自貨幣政策進一步的負面意外已然降低,3月Fed政策會議前的政策空窗期將提供股市一個表現的機會。
基本面方面,因零組件缺料情況已較前季舒緩,整體產業第一季營運淡季不淡效應明顯,亦將支撐台股首季表現。根據對供應鏈的調查,許多產業,特別是去年零組件供應順位較低,或產能受疫情影響較明顯者,如網通與成衣/製鞋等,這個現象更為明顯。
基本情境仍假設通膨壓力將隨疫情紓解在未來6至12個月逐漸放緩,第二季後,若通膨未受有效控制,面對11月的期中選舉,Fed有可能加速行動來抑制通膨。
加上本波強勁的補庫存周期可能於上半年之前觸頂,屆時又是波動加大的時候。既然未來幾個月的風險在於通膨失控,觀察的重點是一年期以上的通膨預期變化,也就是在Fed也認同通膨看來是更高且持續的情況下,市場對通膨演化成中長期結構性問題的擔憂是否實現,以及薪資/物價的螺旋效應是否發生。
選股方面,今年在貨幣政策由鬆轉緊帶動殖利率攀升下自然會減損所有風險性資產的評價表現,首當其衝將是高評價的成長股/科技股。既然評價面已無向上空間,驅動股價上漲的動力將來自獲利成長。雖然升息環境不利科技股表現,但科技股坐擁HPC與電動車兩大結構性趨勢,相關能維持高成長的趨勢次產業仍是今年投資的方向,包括晶圓代工、矽晶圓、雲端資料、電動車等。
傳產方面,受惠經濟逐漸脫離疫情影響,成衣/製鞋、零售/食品、汽車零組件類股亦將見到優於整體市場的獲利成長。由於第二季後市場波動不免變大,投資人屆時可轉向低評價或高殖利率的價值股以進行避險,甚或增持現金部位,以等待下半年行情再起。
由於台灣上市公司去年獲利亮眼,許多上市公司可望宣布遠優於過往的現金股利,搭配已然修正的股價,殖利率將相當誘人。
(方歆婷整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