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美國「聯中制蘇」大局的《上海公報》簽署50周年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丁對烏克蘭宣戰,這場戰爭會進行到什麼程度,將取決於相關利益方的下一步行動,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與算計,不但將決定烏克蘭的命運與歐洲的前途,更將牽動中美俄三角戰略格局的發展,對未來國際局勢的演變有著重大的影響。

中俄結盟合作無禁區

中美俄三角關係一直是二戰結束以來影響國際格局的重要因素。1949年中共建政後,出於意識形態的接近與對美國的不信任,「一面倒」地與蘇聯結盟,並出兵朝鮮半島,與美國正式決裂,形成今日東亞的國際格局。50年前美國為了脫離越戰泥淖,利用中蘇矛盾,拉攏北京。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成功的「聯中制蘇」,一方面瓦解共產陣營贏得冷戰,另一方面也讓中國大陸的國際地位快速提升,奠定後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國際環境。但是就在紀念尼克森訪中50周年的時刻,中美俄三角關係又出現新的重置變化。

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引發西方制裁後,中俄兩國開始越走越近。中國為俄國提供支持,加強與俄羅斯的貿易,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能源。俄羅斯挺過了這次危機,也讓兩國關係升溫。2014年的教訓不但未能讓烏克蘭記取經驗,反而在西方鼓勵下更積極要求加入北約,讓俄國感到極大的安全威脅。如今俄國再次對烏克蘭施以軍事壓力,也再次尋求中國大陸的支持。而北京近年來也感受到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壓力,雙方一拍即合,加速雙邊的合作。

習近平與普丁兩人在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日發表聯合聲明,承諾將建立「超越」冷戰期間國家同盟模式的合作關係,兩國合作沒有禁區。兩國的聯合聲明中,中國首次支持俄羅斯對北約停止擴張的要求,俄羅斯也表示支持北京對台灣的主權主張;而且雙方都表示,他們對美、英、澳建立軍事聯盟表達「嚴重關切」之意。同時兩人也對現有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提出共同主張,展現強烈的企圖心。至此,中美俄三角戰略關係中,中俄結盟幾乎可以確定,而這也將是影響未來數十年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動向。

美國雙遏制戰略失效

美國不是不知道中美俄三角關係中,拉一打一最有利。前美國總統卡特的國安顧問布里辛斯基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一書就警告,美國有三大潛在危機,中、俄、伊朗形成聯盟是其中之一。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也認為,美國把俄羅斯和中國推向聯合,將處於三角關係中最差的位置,十分不智。但美國一方面出於自信,一方面受制於國內政治壓力,因而讓中俄愈走愈近。美國的自信表現在:堅持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製造緊張以維持美國在歐洲的勢力。美國領導人希望利用烏克蘭與台灣對莫斯科與北京進行「雙遏制」戰略,以挽救低迷的選情。再者,歐洲動盪可吸引資金流入美國,並圖利軍工複合體來挽救美國經濟。

中俄結盟因為烏克蘭變局變得更加緊密,但是否就意味新冷戰結構的形成,倒也未必。第一、中國與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經貿關係緊密,俄羅斯是歐洲重要的能源來源國,中美俄歐四方都無法完全阻止彼此的商業交流,也不可能形成不同的經濟集團。第二、北京不希望戰事擴大,傷害與烏克蘭和歐盟的關係。第三、美國沒有擴大戰事的本錢,拜登已經表示不會出兵烏克蘭。第四、受傷最重的是烏克蘭與歐盟,德、法兩國高層積極穿梭於基輔與莫斯科之間,不再完全聽命於美國老大哥,歐盟大國對於美國「雙遏制」的興趣不大。

烏克蘭危機的發展如果各方都有所節制,引發更大衝突的機率不高。北約的東擴必須停止,這表示「雙遏制」的歐洲這邊已失效。美國有可能更專心於在亞太遏制中國。但是烏克蘭危機已經將中俄關係更密切地結合起來,美國在這三角關係中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三角關係 #中國 #美國 #形成 #中美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