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的炮火或許離我們很遠,但台海危機的烏雲始終籠罩在我們頭上。國家、群體或者人際之間的衝突不斷,莫非人類社群嘗試建立合作與互賴的努力,終究將如薛西弗斯的詛咒一般,「無盡且徒勞」?
國家和國家之間能否為了共同的安全目標及對於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而形成一個以合作共同體替代對抗的共同體呢?聯合國是一個嘗試,但並未成功,俄烏戰事爆發後,聯合國連譴責案都無法通過。至於美國,雖有世界警察之勢,但美國的利益終究不是所有國際社群的共同利益。於是我們可以想像,甚至親身經歷國際社群中的弱肉強食,台灣的前途和安全能夠依賴誰?
尤其號稱外交老手的拜登總統自上台以來,接連在兩次重大國際衝突事件中備受批判。先是拜登政府宣布將自阿富汗撤軍後11天,阿富汗政府旋即垮台。其二,美國雖預告普丁可能對烏克蘭開戰,但美國與北約到開戰第3天才推出外交制裁,且未派兵介入。美國的態度令國際社群對於美國的威信產生更大疑慮,也衝擊拜登政府的威信。
所幸俄烏戰事給了美國政界更大的警惕。美國絕不能輕忽戰略競爭者的意圖和手段,美國必須對戰略競爭者釋出更明確的訊號或者威懾,不論是對俄羅斯或中國。同時,美國更必須提供盟友更明確的支持,畢竟綏靖所帶來的通常不是和平。
俄烏戰爭前夕,美國在台協會曾以聲明重申:「美國對台政策不變。我們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且致力於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還強調:「(美國)堅持《台灣關係法》下的各項承諾,持續支持台灣的自我防衛、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作為。我們強烈要求北京停止對台灣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施壓。」
俄烏開戰後,白宮顯然意識到文宣並不足以對潛在對手和盟友表達美國的決心。為此,拜登政府緊急於3月1日派遣由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及前國安官員等離任高階官員所組成的代表團訪台。代表團此行既是向台灣表達美台關係穩固;同時也是向印太地區國家表達美國對台海和平穩定現況的重視。另外在3月2日,共和黨籍的前國務卿蓬佩奧亦來訪。
美國朝野政治領袖先後訪台,既有國際政治上的「威懾」意涵,也有美國國內政治的競爭意涵。民主黨的總統及共和黨潛在總統參選人不約而同地選擇台灣,作為其展現全球領導力的舞台。
對台灣而言,美中戰略競爭、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確實將台灣國際戰略地位提升至另一高度。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在美中戰略競爭中扮演關鍵角色,更在新冠肺炎疫情衍生的全球晶片荒中,展現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不可替代性。台灣在美中印太戰略的地位同樣隨著美中關係典範轉移而更顯重要。
當然我們也要清楚認識到,台灣的角色來自於台灣能夠滿足多數國家當前的戰略利益,而這樣的戰略重要性並非長久不變。台灣自應時刻準備因應長期存在的威脅和衝突風險。
我們注意到烏克蘭人在尋求國際支持的同時,更堅決捍衛自己的國家。隨著烏克蘭政府、軍隊和人民持續抵抗俄軍進逼的時間越久、造成俄方戰損益增,國際的外交支持、軍備支持以及對俄制裁也陸續出台,並且在戰場上、在俄羅斯內部產生了效果。烏克蘭的案例足夠讓台灣社會學到經驗,面對衝突,只有自己能夠承擔,撐得久、挺得過,才能爭取到盟友和國際社群的同情和支持。
面對詭譎的國際情勢,我們必須謹慎但也不必悲觀,筆者依然堅信,衝突是可以避免的,人類社群嘗試建立合作與互賴的努力不是徒勞。期待台海情勢和平穩定發展始終是國際社群和人民共同的期待。(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