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史上最硬的教召」成為熱門議題,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在評論時說明當年他在海軍陸戰隊受訓的情況,讓年輕網友驚呆了。當年陸戰隊教召是先在中興營房接受完整的兩棲訓練,然後配合兩棲演習登艦出海,至水底寮灘頭搶灘,上灘頭後即採奔襲至中興營房,全長55公里。這種程度的教召對如今的年輕人絕對是震撼教育。
說此次教召「史上最硬」是言過其實,但為強化後備戰力,國防部祭出「1年1召、1次14天」新制教召,期間不休假、每天操練10小時,行軍里程逾10公里,已經是破天荒了。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對外宣傳台灣有238萬後備軍人,經美國專家了解真相後,發現後備軍人訓練極不足,連同兵源不足更加重他們對台灣戰力的憂慮。現在至少國防部已做了最大的努力邁出第一步。
這個「史上最硬的教召」其目的只是讓應召人員「了解自身戰時任務及守備位置,達成立即動員、立即作戰目標」,除非極少數有專長的4年制志願役士官兵會快速分就原專長就位,其餘都是在居住地附近就近擔任鄉土防衛,並沒有更高的戰術要求。
最近因俄烏戰爭爆發,國內是否該恢復徵兵制也引起討論,郭正亮認為現在沒有徵兵,教召是捨本逐末,完全沒有用處;前立委帥化民也稱要好好研究徵兵。個人認為,從俄烏作戰的情況即可看出不能寄厚望於後備部隊,恢復至少2年的兵役確有必要。
至於烏克蘭政府發武器給人民就等同全民皆兵,但那只是烏合之眾,難以成軍。先總統蔣公早在民國50年時就對將官班說過,「我們不可能搞全民總體戰」。以色列除了占領區少數的「集體農場」是全場皆兵外,只能算是一個兵役制度與動員制度超優的國家,也並非真正的「全民皆兵」。
雖然我們近年來對美軍購大批飛彈、戰機、戰車等,以提升防衛能力,但操作、後勤人力哪裡來?國防部最初還是老招,「在軍種員額內同步檢討老舊低效兵力、裝備及不符編制效益的組織,釋出人力。」但今天拆東牆補西牆還能撐多久?日前國防部終於鬆口表示,將會在國軍總員額21.5萬人內進行滾動式調修三軍類型、編組、數量。也就是說,尚有增兵5萬2718人的空間。
說實在話,兵力目標絕對是國軍更嚴重的問題,也是目前兵力捉襟見肘的根本原因,與恢復徵兵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國軍的兵力目標絕對要重新檢討,過去的兵力大小既沒有以威脅為導向,也沒有以能力為導向,完全是長官交代一個數字,下面就各軍分攤,各軍再按剁手指的方式,各單位都要裁,也就是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此一現象尤其以基地防衛、教育訓練、後勤支援單位最為嚴重,因此迫切需要調整作戰、作戰支援、後勤支援與教訓人力配比。
在兩岸關係緊張的局勢下,徵兵制確有必要,政府如再蹉跎不決,台灣恐將會淪入「議論未定,而賊已過江」的悲劇。
(作者為海軍退役中將)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