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除了帶來地緣政治上的重大改變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附帶」的改變:核電捲土重來,再次受到重視。

烏克蘭戰爭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最具體又重大的是在能源領域。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排名第3的石油生產國,歐洲在能源方面對俄羅斯依賴深,各個國家情況不同,但大體上是3到5成左右的能源從俄國進口。

俄烏戰爭爆發後,除了立即性的能源價格飆漲外,各國也開始思考與研議能源結構與來源問題。

因此,外界看到,比利時日前決定把預計2025年除役的2座核電廠,再延役10年,理由就是「值此地緣政治動盪不安之際,延長使用核電有助於我們降低對化石燃料的倚賴」。英國首相強森表示要「積極」促進英國核電產業。根據外電報導,英國政府正為此訂定計畫,目標可能是在2050年把核電產能提高5倍。另一個準備廢核的德國,也出現讓核電再延役的聲音了。

其實,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全球天然氣就已因各國為了減碳,紛紛「以氣代煤」導致價格飆漲時,出現了重新檢討核能政策的聲音,戰爭更凸顯把供電與能源全重押在天然氣的風險極高,各國的轉向並不意外。

蔡政府要全面廢核、把天然氣發電拉高到5成,不少專家早就警告風險過高,特別是台灣天然氣全部靠船運進口,非常容易因自然因素或兩岸緊張等情況而「斷氣」,但蔡政府一意孤行,連國內那麼明顯又致命的缺電現象已經頻頻出現,仍堅持廢核。

看看先進國家因應時勢對能源政策作修正,蔡政府能否反省、效法之?

#聲音 #能源 #再延 #天然氣 #俄烏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