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盈辰小檔案
 ˙圖/新光醫院提供
 郭盈辰小檔案  ˙圖/新光醫院提供

隨著台灣逐漸邁向超高齡化社會,愈來愈多人開始重視健身及運動所帶來的好處,同時也更注意自己是否有因為老化而伴隨的疾病,常見例如骨質疏鬆症,失智症和今天要談到的主題-肌少症。在診間最常聽到的問題是:「是不是年紀大了有肌少症,所以腿愈來愈沒有力氣?」、「雖然運動有好處,但聽人家愈運動反而關節退化愈快?」在回答這些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肌少症以及如何治療吧!

隨著身體的老化,肌肉蛋白分解的速度會慢慢大於合成的速度,進而造成肌肉量的減少。根據統計,肌肉力量在30歲時會達到高峰,之後每十年會下降12~15%。然而造成肌肉量的減少有很多原因,老化是其中一個,主要是因為細胞中的粒線體老化產生的肌肉蛋白合成下降,分解增加。再者,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皆以靜態為主,加上運動習慣不易養成等,也會造成肌肉質量下降。另外,我們的內分泌系統隨年紀增加,開始有胰島素阻抗造成高血糖讓身體呈現相對發炎狀態;其它像是營養缺乏或是有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等也都是造成肌少症的原因之一。

要診斷肌少症有三個要件,包括肌肉量的降低、握力下降和步速下降。最常用來檢測肌肉量的儀器包括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和生物組抗儀。而握力下降可以用等長收縮握力器來測量,至於步速如果每秒小於0.8公尺被認為是功能不佳的表現。肌少症除了造成功能衰退以外,也會增加跌倒風險、住院天數、也會增加發生骨折的機會。

營養部分建議要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像是瘦肉、蛋、豆和魚類。舉例來說,以一個成人60公斤,一餐約要有1~1.5個手掌大小的瘦肉。富含白胺酸的食物也適合肌少症的人,像是鮭魚、糙米、雞蛋、大豆、堅果和牛肉等。市售的營養補充品可以用來幫助飲食不均衡或是咀嚼能力不好的人,但若要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功能表現還是必須有適度的運動。運動的類型很多,有氧運動建議一周三到五天,每次30分鐘,可以利用快走、腳踏車或是水中運動來執行。阻力運動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重訓,建議能一周兩天,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來進行。對於年齡較長的人,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加強平衡和協調的運動,可以減少跌倒的風險,像是太極拳就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對懷疑自己是否有肌少症或是相關問題,建議還是要諮詢專業醫療人員或是健檢時選擇適合的檢查項目唷!

#功能 #老化 #肌肉量 #運動 #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