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日前公布了「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宣示將打造零碳能源且不會缺電。看到這個路徑圖,企業界恐怕得做好出走的準備了,因為按照這個路徑,台灣不但電力肯定不夠,而且去碳也無法達標;眼看歐盟2023年就要開始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台灣企業因整體電力部門不夠綠,出口到歐洲一定會被加徵CBAM,加重經營成本。
國發會所公布的淨零碳排路徑圖,有三大特點:
一、現在還不知道是什麼碗糕的,先畫個大餅。國發會的報告說「2030年之後,新的能源技術『就』可以協助再生能源發展占比進一步提高。」活像國發會已經確知未來有什麼新技術可以讓台灣降低碳排似的。
問題是,現在各國已在發展、使用的科技,台灣都還無法有足夠的把握,政府竟把淨零寄希望於所謂的「未來科技」,八字都還沒有一撇,就敢堂而皇之列為實現2050淨零的手段,簡直荒唐。
二、乾坤大挪移別國的減碳技術進程,例如發展氫能和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據國發會規畫,2050氫能占比為9~12%、火力發電則要全面搭配CCUS技術,占20~27%。
氫能確實是全球成功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規畫,若要實現淨零碳排,2050年氫能占整體能源比例應達13%,因此各國積極制定氫能發展策略,並投入大量資金。
日本在2017年發布《氫能基本戰略》,預計在2050年將氫能及相關燃料發電在總發電量的占比提高為10%;中國大陸2019年發表《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50年占比為10%。相形之下,對燃料電池與氫能產業根本還沒有完整願景與國家戰略的蔡政府,報告提到的氫能占比較日本和大陸都還要高,口氣真不小。
至於CCUS同樣是天方夜譚。難道國發會不知道,台電原本計畫2025年以CCUS封存二氧化碳100萬噸,卻因居民抗爭而無法執行嗎?何況CCUS貴得要命,台灣哪來的本錢把占比拉到20%以上?
三、已經知道做不到的,還繼續加碼。根據國發會的規畫,2030年我國風力及太陽光電的裝置容量要達到40GW,但目前還不到9GW,進度大幅落後;經濟部長王美花早已表明2025年綠電目標會跳票,但國發會的路徑規畫2050年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重要提升至60~70%,裝置容量要達到80~135GW,這怎麼可能做到?就算力拚達標好了,這需要多少土地?
裝置17GW的地面型太陽能約需土地2.5萬公頃,幾乎相當於一個台北市;儘管能源局共盤點出3.17萬公頃土地可供裝置光電,但其中與農業、生態相關的土地占比達52.7%,在全球糧食短缺的趨勢下,蔡政府竟把大量農地挪去種電,一點糧食風險的意識都沒有。
國發會的「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儘管有漂亮的表格、美麗的辭藻,卻是敷衍內行、呼攏外行,一言以蔽之,就是「騙」。經歷綠能跳票後,民進黨談起2050已沒有當初談2025的底氣,所以用一堆廢話掩蓋做不到的心虛,但這樣的能源路徑卻要主導台灣未來30年的電力政策,除了「不知死活」,沒有更好的形容詞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