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打亂就業市場,主計總處昨日公布去年10月人力運用調查結果,其中非典型工作者(含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人數連續兩年下降,較前一年減2000人,以79.7萬人創5年來新低,僅占全體就業人數不到7%。
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去年受疫情三級警戒的影響,餐飲等內需型服務業受創最深,這些本來就是非典就業比率較高行業,畢竟當業務受到影響、雇主想要縮減人力時,通常會傾向先縮減非典型就業者。
飯店及餐飲業者指出,三級警戒期間的內用禁令,讓各家不得不斷尾求生,以留住正職工作者為方向,但離開的兼職工作者,在疫情後並未隨即回到職場,許多是投入工時更為彈性的外送工作,導致人力出現斷層。
業者指出,過往通常有個觀念,非典型就業者由於薪資、福利、權益保障通常不如全時工作者,應是勞動弱勢,但疫情後才發現,很多做外送的賺的比原本在餐廳打工還多,疫後也沒有想要回鍋,「人沒那麼好請」。
除此之外,雖疫情改變工作型態,主計總處調查發現,全體受雇者共計918.2萬人,其中因疫情改採「遠距工作」或「居家上班」者共計184.5萬人、占20.09%;不過疫情趨緩後,還維持遠距工作的剩4.2萬人、占0.46%。
哪些工作遠距比率高?調查發現,教育業因為疫情期間多採線上教學,採遠距比率70.29%居冠,其次是電信業、軟體開發、程式設計公司的61.27%,至於會計師、律師等技術服務業與金融及保險業,採遠距比率也近5成。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