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18日徵召前行政院長張善政代表國民黨參選桃園市長,雖然第一時間,不論是主動表達參選意願或是被媒體點名的可能人選,無不表示震驚與不滿,但對國民黨年底桃園市長或是議員的選情而言,仍是短空長多,後勢大有可為。

我國的選舉幾乎已確定為中央與地方每兩年間隔選舉,且是總統與立委、市長與議員併選方式舉行。因此,政黨在考慮總統或市長候選人時,早已非單純考量個人意願或是單一職位選舉能否勝出,而是必須再額外考量候選人能否肩負拉抬立委或議員候選人的母雞角色,才不至於重演「換柱事件」或是發生母雞踩死小雞的尷尬狀況。

所謂的母雞,在合併選舉中,必須至少能滿足不同層級的候選人兩項基本要求。

第一,幫助爭取更多的游離選票,尤其是非組織經營所能接觸的空氣票、形象票。

第二,幫助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尤其是募集更多的政治獻金。選票與金援兩者相輔相成,越有當選希望,政治獻金就越容易募集;政治獻金越多,也可透過宣傳爭取更多游離選票。

再者,縣市升格後,即便縣市治理的幅員並沒有改變,但因為建設與預算增加、民眾光榮感上升,對市長候選人的要求,自然已不是提名地方型政治人物可以滿足的,取而代之的是政黨所提名的候選人必須要有全國性知名度,甚至是政黨放眼未來可能的總統人選。

因此,有財力但缺乏全國知名度的地方型政治人物,與善於空戰卻缺乏資金奧援者,其實都不會是地方可以接受的人選。至於桃園國民黨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兩位新科立委,則受限於年齡、資歷相當,國民黨提名任一人參選,勢必都會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反倒是不利未來整合!

近年來,最著名的母雞壓死小雞案例就屬換柱事件。朱立倫又屢屢被解讀成換柱事件的幕後推手,自然不會願意讓換柱在桃園市長選舉再度上演。而民眾黨的政治光譜越來越與民進黨相悖,更多的跡象也顯示民眾黨部分票源與國民黨重疊,若國民黨在桃園提名人選不夠令民眾耳目一新,國民黨不單只是輸了市長,更可能連議員席次,甚至是議長寶座,都全數奉送給虎視眈眈的民進黨與民眾黨。

外界對國民黨徵召張善政後的批評聲浪,多半不是批評候選人能力不足,反倒多是批評黨主席朱立倫事前沒有溝通、提名過程不夠尊重地方意見領袖,或提名過程不夠公開透明;批評的人也都不是未來會與張善政合併選舉的議員候選人,而是此次有意競選市長的同黨對手。

由此觀之,國民黨提名的人選其實並不差,差的是朱立倫的溝通方式。朱或許認為地方派系已式微,不具當選實力,但他也不能低估地方派系扯後腿的能力。倘若朱再不改變與政治要角的溝通方式,國民黨勢必又是一手好牌打到輸,親痛仇快!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母雞 #市長 #桃園市長 #國民黨 #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