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2個月,雖已逐步解封,但要恢復正常生活仍有段距離,而北京「動態清零」也漸逼近「全域靜態」,離封城僅一步之遙。北京、上海是大陸國際化最高、中產階級最多的城市,疫情之下大陸中產的困境和自助,反而給外界機會一窺這些年大陸發展與治理現狀。

亮馬河現代化

今年五一假期正值北京本土疫情爆發,餐廳、影院悉數封閉,意外讓京城東北的亮馬河爆紅,成為打卡聖地。許多當地年輕家庭、學生和外國人,紛紛前往亮馬河兩岸野餐、休憩、聚會、慢跑,充滿文青和閒逸的氛圍,令人聯想到巴黎的塞納河。可惜好景不常,很快傳出亮馬河沿岸被封閉的消息,引發大陸網民感慨。「亮馬河現象」躋身陸媒版面,這條河的前世今生更加備受關注。

在北京生活過的都知道,作為一個地鐵站或一個地名的「亮馬河」,遠比這條河本身有名。因為這附近雲集著外國使館、高檔飯店和酒吧區,一直都是具有國際風情的北京熱門商圈之一,反而是亮馬河因水質不佳、環境雜亂,長期被人遺忘。轉折點發生在2年前,地方政府透過結合企業、居民等社會力量,對亮馬河5.57公里河道及水岸進行景觀提升,改造後亮馬河兩岸環境脫胎換骨,直至此次疫情期間爆紅。

疫下北京亮馬河的走紅,背後透出不少有關大陸中產階級的訊息:第一,這10年內大陸都市新貴階層的生活方式已經強勢崛起,並且和西方中產的生活方式愈來愈相近;第二,大陸的生態環境的確有很大改善,原本「霧霾天、臭水溝、髒亂差」的北京城已停留在記憶中;第三,大陸發達地區逐漸衍生出新的公共空間,而在這些公共空間上承載的公共事務、公共決策、公共文化,都屬於現代化治理的要素。簡言之,亮馬河現象代表了大陸「人」的現代化的標誌。

從亮馬河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到北京中產階級的崛起,也可以看到改變中的大陸社會。過去10年間,大陸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已經在一線、二線城市蔚然成風,既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國融入世界的成果,也是大陸自身發展品質不斷提升的結果。同時,大陸中產階級的結構亦經歷顯著變化,除了傳統認知的公務員、教師、國企和外企員工以外,還包括愈來愈多來自網路科技公司和留學歸國群體。對於他們來說,制度的穩定是事業發展和家庭幸福的前提,他們也十分注重個人權利、社會公平、居住環境以及和海外資訊、商品、娛樂的接軌。

穩住改革開放

不過,大陸中產階級的發展歷程,卻改寫了西方世界「中產階級政治訴求促使民主轉型」的理論模式。一方面,大陸的中產階級並不挑戰體制正當性,甚至不乏帶有保守色彩的體制擁護者,另一方面,大陸官方的「共同富裕」藍圖中,也將培育中產階級作為重要政治訴求。以北京亮馬河的整治工程為例,大陸政府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對國際化的追求、對公共空間的創造,與新興中產的訴求完美吻合。

不可否認,持續2年的疫情,對大陸中產信心造成的打擊不容小覷。首先是防疫體制下回歸「單位制」傳統社會形態,無論是實體還是虛擬的公共空間都被最大限度擠壓,部分中產出現「窒息感」和不安情緒;其次是疫情對中產消費意願的削弱,今年4月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跌11.1%,上海今年前4個月消費總額更是下跌14.2%;再來是從去年開始的房企與科技行業不景氣,在今年疫情刺激下恐觸發更大規模減薪裁員,年輕新中產首當其衝;最後是疫情下出境旅遊全部叫停,中產嚮往的國際化生活不復存在。

習近平2012年上任伊始提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施政目標,這也是大陸中產階級的強烈共識。疫情當下,大陸中產「保衛戰」已經打響。除了在恢復生產、刺激消費、減緩稅費等領域推出政策以穩住中產群體信心以外,大陸官方還需進行更細緻、更溫暖的說服溝通工作,留出讓中產理性表達訴求的輿論空間,彌補疫情中滋生的信任裂痕。穩住中產也就穩住了大陸改革開放的未來。

#大陸 #穩住 #北京 #疫情 #亮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