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變數,美國的雙率動向出現變化。美國聯準會(Fed)公布的5月會議紀錄內容顯示,大多數決策官員認為,6、7兩月各升息2碼,是合適的作法,之後傳來部分官員對於接續再升息看法保留,華爾街人士則研判,暫停升息可能於9月或12月時來臨,而美元指數也於5月中創新價位後快速回落,連續兩周收黑。新的發展趨勢受到廣泛關注,如何應變成為重要的課題。

美元指數改變的同時,開年以來一直偏弱整理的新台幣,對美元匯價也從逼近30元翻轉回升。去年新台幣在全世界領域裡,堪稱是數一數二的強勢貨幣,然而開年以來的表現,卻在亞洲各國中幾乎敬陪末座,而隨著美元指數的往下修正,近期又表現的生龍活虎,反差相當大。尤其在5月間的短期內,新台幣從弱勢到強勢的劇烈波動,是過去少見。

其實在美國財政部祭出匯率操縱三條件的約束下,央行對於主動調控匯率走勢,愈來愈小心翼翼,絕大部分的時間做壁上觀,因此台北匯市所呈現的匯價,應是隨行就市反映的結果。少了政府力量干預的新台幣,在升值或貶值的預測之外,隨美元走勢而放大波動幅度的現象,也愈來愈受到市場的矚目。

至於利率部分,央行總裁楊金龍多次強調,國內通膨情勢的發展,為決定是否升息的重要因素,按此說法,主計總處5月底前,大幅上修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至2.67%,一舉突破2%的通膨率警戒線,將於6月間召開理監事會議的央行,所承受升息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何況通膨之外,美國升息帶動國際資金的流動,對台北股市的衝擊程度,同樣不能漠視。雖說股匯貨債並稱四大金融市場,但政府對股市漲跌的重視程度,遠勝其他市場,因股市不僅具經濟櫥窗的功能、龐大成交量遠非其他市場能比擬,其榮枯的表現,更直接影響民間對政府的支持度,即使聯準會真如傳言所說,7月後暫停升息,但自5月到7月共三次升息、每次升息2碼,仍相當程度擴大了台美間的利差,為避免資金抽離影響到台股的表現,央行勢必要拿出積極的作為。

匯率波動變大、升息壓力巨大,均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若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除了被動的接受雙率於現象面的改變,這何嘗不是一次可以主動出擊的難得契機,於此時刻順勢而為,進行必要的調整,從長遠看,對台灣整體產業經濟發展而言是利大於弊。

台資企業經營上最常被拿出來檢討的問題之一,就是長期習慣仰賴央行調控匯率、對避險措施不甚在乎的財務惰性,許多產業公會組織也不諱言,當新台幣升幅過大時,企業獲利的表現就會受影響。由於央行在美方關切下減少對匯市的干預,企業既無法期待政策推著新台幣朝貶值方向走,又得適應匯率波動幅度放大的壓力,避險需求因此持續的提升,此時發動金融體系發行或引進更多的避險商品,台灣的風險管理市場發展,很有機會取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產業升級過程太慢,是台資企業另一常被拿出來檢討的問題,而便宜的資金,則是企業對升級不夠用心的因素之一,而且依賴著政府的照顧,邊際企業大量的存在著,它們現在也許還過得去,未來的挑戰只會愈來愈大。此時利率提高雖給企業經營帶來壓力,也有迫使企業主面對轉型或透過與同業合併等方式,提高競爭力的積極意義,唯有拿掉資金的保護傘,台灣的各個產業才能汰弱留強,持續進化升級。

至於內需產業方面,長期偏低利率的最大後遺症,就是推升房地產價格大幅走揚。投資客和建商都相當的精明,懂得如何取得並利用低成本資金,於房地產市場上進出獲利,即使內政部、財政部提高警覺,接連出手打炒房,央行也多次站上第一線進行管制,甚至預告將五度出手,效果與預期仍存有差距。

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導致不動產貸放金額、房貸負擔率等多項指標,長期呈現惡化的主要原因,央行信用管制措施持續精進的同時,透過升息等貨幣政策的修正,改變資金過於容易取得、成本太便宜的現況,才是正本清源的做法。

#央行 #升息 #資金 #通膨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