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下香港第1季經濟成長率衰退4%,遠低於市場預期的衰退1.5%,失業率更是從上1季的4%攀高至5%。背後主因不外是為配合北京清零政策,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內需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大受打擊,連帶重創經濟。香港GDP組成中私人消費占比約6成,因疫情而導致的消費嚴重萎縮,自然成為拖累經濟的關鍵元凶。
吸引外企與資金回流
堅壁清野的防疫措施不只影響經濟表現,國際企業及人員移動也大受影響。香港美國商會公布2022年企業信心調查,在香港的美國企業中,60%受訪者將國際旅行限制列為當前最大擔憂。該報告明確指出,儘管香港市場依舊存在龐大商機,但嚴格防疫措施,導致外籍人士與資金加速流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也大受削弱。
香港歐洲商會3月底做的一份調查報告也顯示,高達49%歐洲企業準備在未來12個月內全面或部分撤出香港,只有17%沒有搬遷計畫。該報告亦針對專業人才移入進行調查,超過一半(52%)受訪對象表示,過於嚴格的防疫標準是他們不願前進香港的最重要考量因素。
中美關係惡化加上嚴控疫情政策,正讓香港陷入前所未見的人才流失困境,包括金融服務業都無法倖免。花旗、美銀及法興等外銀陸續傳出駐港高階主管遷往新加坡。新加坡觀光局的數據可以驗證這個事實。據統計,今年第1季從香港入境新加坡人士幾乎倍增。其中,除了過去定居香港的新加坡人回流外,絕大部分多屬香港居民與原在香港工作的外國專業人士。
香港引以為傲的國際金融中心光環,在政局紛擾與疫情延燒夾擊下,似乎逐漸黯淡。這對香港甚至是大陸經濟長遠發展來說,恐怕都不是好事。自1979年大陸開始全面實施經濟改革以來,香港製造業幾乎全數轉移至珠三角的深圳及東莞,製造業在整體經濟結構中占比僅1%,服務業高達93.4%,其中又以金融及保險業占比重23.4%,為最大宗。
一旦國際金融中心角色淡化且人才逐漸流失,作為主要經濟引擎的金融服務業,勢必也會跟著失去動能,經濟自然不會好。
鬆綁陸港金融互聯通
另一方面,香港作為大陸重要的轉口貿易樞紐,也是資金對外聯繫的重要門戶與跳板,經濟動能萎縮且金融服務能量縮減,一定會連帶影響大陸經濟表現。更何況,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這個節骨眼上,香港所扮演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與作用,勢必更為重要。日前李克強接見香港新特首李家超時,特別期許香港能充分發揮傳統優勢,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同時加快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背後圖謀的,不僅是單純找回香港過去榮景而已,更希望藉著香港的金融服務量能,挹注大陸經濟活水,甚至進一步帶動大陸金融市場發展。
誠如李克強說,大陸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大陸力挺香港,提供真槍實彈打擊國際禿鷹,讓香港得以安度金融危機。現階段,儘管大陸面臨龐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但經濟規模與金融市場動能都不可同日而語。力保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的問題。
實際作法上,如何利用大陸豐富市場資源與亟待開發的金融潛力,結合香港170多年歷史的金融發展經驗與優勢,藉以吸引外企、資金與人才回流是關鍵所在。進一步鬆綁陸港兩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擴大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業務與商品等,都是確實可行的作法。
畢竟這不只符合大陸市場持續開放的方向,也有利於香港金融地位的提升。香港一國兩制進入下半場,端出既能貫徹一國兩制精神,又有市場吸引力的政策牛肉,是當前大陸領導人的最高智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