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近日公布2021年全球核子保防實施總結報告,我國被宣告為「所有核物料均用於核能和平用途」國家之列。原能會解釋,該宣告除了肯定我國已有充分能力,確保國內所有核物料均用於核能和平用途之外,也消弭多年來外媒對我國有無發展核武的疑慮。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強調,國軍遵循國際公約及政府政策,不生產、不發展、不取得、不儲存及不使用核生化武器的立場不會改變。

遵循國際 國防部重申五不政策

外傳1980年代,台灣為發展核武曾買進35噸六氟化鈾,後來堆置在核研所多年,原能會核能研究所副研究員蕭憲明證實確有其事,但「不是拿來發展核武」,當初是考量我國已有核電廠,購置這批六氟化鈾為發展自製核子燃料,但因轉換效率不佳而擱置,目前已與英國某公司簽署合約,最快明年第三季即可外運。

受到東亞情勢緊張及俄烏戰爭開打影響,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日前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未來幾年全球核武數量將出現自冷戰以來的首次增長,核武風險會達到數十年最高點,而俄羅斯擁有5977枚核彈頭,是世界最大的核武國,美國則擁有5428枚核彈頭,中國以350枚位居第3,神祕北韓可能擁有20枚。國際原子能總署這份報告對台灣應是一項肯定,但國內也有人認為台灣應發展核武確保嚇阻力量,其中包括不少執政黨支持者。

連續16年 全用於核能和平用途

2021年總署核子保防體系涵蓋全球185個國家,其中僅有72國被宣告成為「所有核物料均用於核能和平用途」,必須經過總署一套完整而嚴謹的調查與評估作業,包括相關物料資料提報、定期視察、無預警視察、補足性進入、透明度訪查、現場訪談、環境擦拭取樣等,並須每年審查再確認。

IAEA也提及未能在北韓得出結論外,對於簽署了全面安保協定的其他105個國家中,有60國為「申報的核材料仍用於和平活動」;印度、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結論為「已實施安保的核材料、設施或其他物項仍用於和平活動」;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等國的結論為「選定設施中已實施安保的核材料仍用於和平活動或已被撤回不受協議中規定的保障措施的影響。」

原能會表示,我國堅持核能和平應用的政策從未改變,一直秉持「防止核武器蕃衍條約」精神,並依據總署、美國、中華民國三邊核子保防協定及其補充議定書與總署合作執行核子保防作業,全力防止核武器蕃衍。台灣已連續16年獲得肯定,全用於核能和平用途。

我國大規模使用核能為從1978年12月起核一廠運轉開始,後陸續興建核二廠、核三廠。原能會綜計國際事務科長賴弘智說,縱使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原子能總署每年也會派人視察,確認我國所有核物料均用於核能和平用途。

張憲義案後 美介入拆走反應爐

事實上,我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即展開核武研究,禮聘以色列專家來台協助,並取名為「新竹計畫」,中山科學研究院就是因此誕生。但美國一再從中阻撓,但我國始終堅持國防自主繼續發展,可惜最後功敗垂成。國軍精心培養的科技軍官張憲義上校1988年全家叛逃美國,事後查出他留美期間即遭美中情局吸收為線民。張憲義當時擔任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在中情局掩護之下,突自台灣消失,隨後在華府一場祕密聽證會,全盤托出台灣發展核武的計畫。

聽證會召開後6天,美國官員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人員,突檢位於桃園龍潭的中科院核能研究所,拆除重水式反應爐等多項設施,並帶走大批儀器設備,台灣核武夢就此破滅。

#美國 #核能 #核子 #核武 #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