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是形容今年「618」最精準的詞。
中國企業家雜誌報導,往年「618」前,大開發表會、動員會、瘋狂鋪廣告的電商平台,今年彷彿不約而同安裝了消音器。
對許多商家來說,這是最難的一屆「618」。往年都是清庫存、提振上半年業績的重要窗口。但疫情反覆,供應鏈體系流通不暢,導致許多商家來不及備貨,籌備的節奏被打亂,很多商家也都被迫「躺平」。
備貨難 商家被迫「躺平」
MollyBox電商負責人表示,今年「618」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供應鏈端口和物流方面,尤其是備貨階段,很多外省的貨由於疫情原因進不到倉庫,需要走很多流程,通行證和送貨碼等。
他進一步表示,備貨難度變大,一是因為上游原料緊張,價格大幅上漲,二是因為疫情影響下產能受到削減,很多工廠停工,三是流通阻力大,物流運輸壓力仍未完全釋放。每一個環節對想要備貨參加「618」的商家而言都是挑戰。
但商家最大的擔憂還是對用戶消費能力的不確定性。「618」到了尾聲,上海民眾王濱卻遲遲未在購物平台下過任何一單。往年的「618」和「雙11」,她都會精打細算各平台的優惠補貼,一次將生活必需品囤夠至少半年,今年「618」的促銷力度更大,但王濱卻毫無購物慾。
因為上海疫情期間,她早就將生活物資「囤了個遍」。身邊到處都是裁員、降薪的消息,讓她更是捂緊了錢袋子,不敢隨意消費。另一名大陸民眾李凌今年也沒趕上「618」的車,「預售突然之間就開始了,還沒反應過來,又突然結束了」。
疫情讓消費者更加理性消費,大陸國家統計局近期公佈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民幣(下同)138,142億元,年減0.2%;4月上海封控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83億元,更較上年同期下降11.1%,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總額26,916億元,年減8.4%。
疫情反覆 消費者更理性
MollyBox電商負責人還表示,預計今年「618」沒辦法像往年一樣,對下半年的爆發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因為現在的消費者對自己的口袋管控得更加嚴格,消費力是有一定的下滑的。而下半年是否還會遇到上半年這樣嚴峻的疫情形勢,目前都未可知,所以下半年的爆發不單單取決於活動的成功與否,也和很多客觀因素有關係。
貝恩公司與凱度消費者指數近日公布的「2022年中國購物者報告」也顯示,2021年快速消費品的發展態勢已延續至2022年初,在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下,消費者正變得更為謹慎,且對價格更加敏感。
對消費者來說,理性消費成了明顯趨勢。大陸經濟學家劉興亮在「雙11背後的10個經濟學原理」提及,經過了幾年「雙11」刺激後,不少精明的消費者意識到,商家折扣並沒有比傳統促銷有更明顯吸引力。
劉興亮表示,花個錢買東西,還涉及到與時差相關的諸多相對關係,發現這種形式很複雜後,一些消費者自然會理性下來。更何況,如今的電商平台幾乎天天有讓利,每隔三五天有促銷,減少了消費者「衝動消費」的次數。
「什麼值得買」618活動總負責人張宇昂也認為,大陸消費者的消費概念和習慣變得愈來愈成熟,會按照自己需求去消費,不一定非得等到大促銷。而電商平台和品牌商家的營銷訴求也都正在「日常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