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經濟是否衰退已成華爾街最熱門的議題,諸多金融家或基金經理人都提出愈來愈悲觀的警告。聯準會(FED)主席鮑爾表達了以升息抑制通膨的決心,財長葉倫則強調美國有機會在通膨降溫的同時保持就業市場接近緊俏,也就是充分就業。
然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反對取消對中國大陸商品徵收的額外關稅,她認為那對控制短期的通膨影響有限,美國不應該放棄這個對中貿易的重要籌碼。這使人們質疑拜登政府的政策優先性,到底是抑制通膨為先,還是維持對中國的激烈競爭更為重要?
這質疑的意義不是批評美國外交決策,而是擔心美國政府可能對通膨診斷錯誤,而下了錯誤的解方。最可怕的結果,將是在壓制通貨膨脹後造成通貨緊縮,讓美國甚至全世界經濟像日本一樣,因為通縮而消失10年。
通膨有兩種,一種是外部因素的成本推升,另一種是內部因素的需求拉動。美國這次通膨起因言人人殊,有說法是外部因素,包括供應鏈緊張、運費暴漲、俄烏戰爭引起的能源與糧食短缺等;也有指出是內部因素,包括美國在疫情期間大撒幣,市場流動性太高,造成物價不斷上漲。
到目前為止,美國財金官員都將物價上漲原因歸於外部,從未承認是印了太多鈔票的結果。但聯準會以鷹派姿態升息應對通膨,卻是要降低需求。利息是資金的成本,以升息提高資金成本,壓低內部投資與消費需求,這是解決成本推升型通膨的解方嗎?
美國這次的通膨難解,是因為同時有內部、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解決之道也必須內、外部同時著手。內部要加速升息與縮表,收回流動性,外部則要放鬆對俄羅斯的制裁,緩解與中國的競爭,以降低能源與商品進口價格。才有機會壓制這嚴峻複雜的高通膨。
美國不能承認通膨是疫情期間大撒幣與大印鈔的結果,否則民眾會指責政府是禍首。拜登政府正試圖恢復美國全球領導力,也不能放鬆對中、俄的競爭與對抗,只能靠FED,說是鷹派,其實是慢條斯理的升息應對,但那只會使得美國陷入更長期的高通膨環境,直到人民受不了,迫使FED大幅升息與大幅縮表為止,屆時就可能轉變為災難性的通貨緊縮。
高通膨長期化將耗盡民眾消費力,一旦物價趨向平穩,民眾將轉為延後消費,消費趨緩將降低企業投資的興趣。外部成本推動因素如果持續,就是停滯性通膨;如果消失,就轉為通縮的惡性循環。美國要盡速尋求當前通膨的解決之道,而不是諱疾忌醫,累積問題。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還難解決,萬一真的發生,不僅是美國的麻煩,也將是全世界的災難。(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