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體壓迫性骨折是指脊椎骨塊或椎體塌陷造成骨折,導致嚴重的疼痛、變形和身高減少,常見發生於胸腰椎,主要臨床症狀包括產生持續性疼痛、駝背、神經損傷,甚至呼吸困難,經常造成老人背部疼痛或變形,但長時間臥床更易加速骨質流失,導致功能喪失,甚至影響生命。
健保署表示,治療此類骨折目的是希望重建脊椎穩定度、減少疼痛、恢復活動能力。保守治療方式為臥床休息、服用止痛藥、穿背架、物理治療等,待骨折自然癒合,緩解疼痛,但若有明顯神經壓迫症狀、劇烈疼痛與無力,則建議採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是實施神經減壓手術或合併脊椎融合骨釘固定術,但因多數病人有骨質疏鬆,將鋼釘架在疏鬆的骨骼上,穩固效果不佳,且手術時間較長、傷口大癒合時間亦久,若年紀大病人或合併有其他慢性疾病,容易產生併發症。
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根據「骨科特材給付效益評估研究案」及醫療科技評估報告,若臨床選用椎體成形術來重建脊椎穩定度,緩解疼痛所使用的「脊椎骨水泥」相較於健保給付的骨水泥,具顯影效果、低溫黏稠度高減少發生併發症,對病人更具安全性,可減少發生再次手術或感染,縮短住院天數,具臨床必需性。
有鑑於此,今年3月的「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特材部分)」,通過將「脊椎骨水泥」醫材納入健保給付,自今年7月1日起上路,每位病人最高給付6萬8000點,健保給付每位病患每次手術1組(包),估計健保1年投入2.0億點預算支應,1年約4300名病患受惠。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