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2050淨零碳排的路徑圖」,產官學研各自解讀。對於國家第一次提出長達30年的計畫,除了如何對接國際、碳費碳稅交代不清外,一般而言,已具備大國思維架構,在台灣當前防弊大於興利的氛圍下,已相當不容易。

淨零碳排之外,台灣應更重視永續循環的議題,2021年台灣發生了百年大旱的缺水危機,經濟部也啟動了緊急抗旱作業。除了分區輪流停水或減壓供水外,也紛紛啟動了各種緊急開發替代水源的計畫,同時成立了「抗旱國家隊」,包括再生水及海水淡化移動式機組的設立。由於政府應變得宜,加上老天爺的保佑-及時的天降甘霖,讓我們幸運地渡過了缺水危機。

有鑑於此,政府也正式啟動了封存已久的海水淡化廠興建計畫,以因應未來的產業發展。今年(2022)4月新竹及台南海淡廠環評的初審也獲得初審通過,不過,輿論意見分歧,加上今年雨水豐沛,讓好不容易要啟動的海淡計畫蒙上陰影,我們則認為以下的論述或可做為政策採行的參考。

一、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造成降雨的異常,未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降雨方式會越來越多。台灣用水主要來自季風及颱風季節的降雨,並利用上游河川水庫來貯存。但近年來因環保團體抗爭及土地取得不易,未來再蓋新水庫的機會越來越困難,甚至不可能,所以才會有多元供水的政策,進而推動新興水資源法的誕生,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再生水及海水淡化水的替代水資源。

二、再生水的用途有其局限。再生水建設雖然是汙水廠廢水回收,符合環保發展的趨勢,也成為台灣發展新興水資源的主流。目前再生水如雨後春筍般的到處推動,但依法規限制及民眾的觀感,它的用途受到限制,只能供食品工業以外的產業使用,而且產出的再生水品質較受質疑。相形比較,海淡水的用途較廣,產出的水質也較值得信賴。

三、海水淡化最為人詬病的是能耗問題,也就是反對者常說的「用電換水」。但近年來,國際海水淡化的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除了更多「高通量」、「低污堵」的薄膜產品問世外,能源回收裝置也發展越來越成熟,全球每年超過500萬CMD(cubic meter per day;公噸/每日)的新廠投入生產。而隨著更多數十萬噸及百萬噸級的大型海淡廠設置後,市場上的生產成本已可成功降至每噸水0.4美元左右。隨著更多新技術及新材料的引進,低耗能、低碳排的機組,有機會進入市場。

四、未來有機會解決海淡水的污染問題。在污染問題上,現有鹵水排放雖經擴散模式演算,以及國際實廠過去多年的觀察驗證,並不會造成海洋的生態污染。但基於節能減碳的趨勢,近年來國際海淡協會針對鹵水排放提出各種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其中包括海上採礦、鹽鹵製造及滲透壓發電等技術。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一定可以找出更具經濟效益的產品。

五、企業在面對缺水、缺電的潛在風險下,除了節水、節電的傳統思維外,應採取更積極的「水資源正效益(Water Positive)」用水策略。從過去使用自來水與民生及農業爭水的方式,到自籌或購買更多的新興水源,也符合企業ESG的潮流趨勢。如此一來,就有「換水機制」的效益產生,而且可省下政府再增加開發傳統水源所需要的經費。

台灣四面環海,海水又是永不乾枯的水庫,也是最為穩定的替代水資源。過去國內因不缺水,加上水價太低,海水淡化雖是國際上的顯學,可是在國內是不被重視的冷門科技。政府部門及大學裡的專家學者少之又少,但隨著缺水問題難解及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用水需求,水電穩定供應已是國內不得不重視的戰略物資,海水淡化廠的興建及技術發展,已是產官學研各界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如果能形成共識,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能有更多專家學者的投入,並吸引更多的業者參與,未來配合再生能源業的發展,讓台灣建構更具韌性的水電產業,同時也可扶植產業發展,使水電產業由輸入型的產業轉為輸出型的產業,創造ESG的外匯收入。

綜合上述,多元供水既然是政府的既定政策,台灣四面環海、加上國際海淡廠及國內離島的多年經驗驗證,海水淡化絕對是可靠且穩定的供水來源,而我們更要珍惜老天爺給台灣天然的充沛資源。

#缺水 #再生水 #產業 #台灣 #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