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在大陸輿論引發兩極反應。有人痛哭流涕,有人沉默不語,有人歡呼雀躍。從活躍在社交媒體的網民們的發言來看,幸災樂禍者不在少數,他們有的痛罵安倍「該死」,有的推崇刺客為「英雄」,還有的怒斥持不同意見者為「漢奸」。甚至在習近平發出唁電後,有網民仍然不依不饒,堅稱領導人哀悼安倍不過是逢場作戲的外交辭令,暗示大陸官民同仇敵愾。事實果真如此嗎?
首先,弔唁安倍是必要的外交禮儀,大陸在外交上不能失分。中日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今年正值兩國邦交正常化50周年。安倍雖已卸任首相,仍是日本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無論是國家領導人致唁電,還是副外長赴日本駐華使館弔唁,都是必要的外交禮儀。今年年初,已下野30多年的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逝世,李克強也致了唁電。更何況,國際社會普遍對安倍的遭遇表達同情與慰問,聯合國安理會還為同一天離世的安倍和安哥拉前總統默哀1分鐘。甚至因俄烏戰爭與日本關係墜入谷底的俄羅斯也在第一時間由普丁發出唁電。如果大陸官方一味迎合「民意」,在安倍遇刺問題上麻木不仁,不僅與國際社會格格不入,而且有損禮儀之邦的名號。
其次,大陸領導人對安倍的正面評價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並非虛情假意的場面話。一些大陸網友對安倍之死彈冠相慶,理由無非是安倍參拜過靖國神社、甘當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在台灣問題上大放厥詞等。在他們看來,安倍是死有餘辜的反華政客。然而,無論習近平還是李克強,在唁電中都肯定安倍在任首相期間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與發展貢獻過自己的努力,這是有據可查,不容抹殺的。
2006年10月,安倍首次拜相僅半個月就訪問了北京,打破日本首相首訪美國的慣例,雙方就改善和加強兩國關係的重要性達成了新的共識,使雙邊關係開始走出小泉執政時期的低谷。新華社當時評價「這次訪問開啟了改善兩國關係的希望之窗,標誌著中日政治關係僵局初步打開」。
2012年12月安倍再次上台後,即使面對中方因兩國關係再度低迷降低了首腦外交的禮遇,他仍然鍥而不捨,努力維持兩國領導人的交往。2018年10月,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安倍實現了日本首相7年來首次正式訪華,宣告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
2019年6月,安倍在大阪會見來日出席G20峰會的習近平時,正式邀請習於2020年春天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如果不是疫情來襲,2020年安倍下台前中日關係將迎來一個高潮。
大陸官方對安倍遇刺的反應有理有利有節。雖然安倍對中日關係做出過貢獻,但是安倍在任期間兩國關係齟齬不斷也是事實,安倍卸任後肆無忌憚抨擊北京更是有目共睹,大陸網友群情激憤情有可原。因此,大陸領導人直到安倍遇刺第二天才發出唁電,出面弔唁的也只是副外長,外交部發言人更是對網民的反日言論不予置評。反觀台灣,又是蔡英文下令降半旗,又是賴清德親赴東京弔唁,規格是不是太高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