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辛吉曾在1970年代,先後於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和福特任內擔任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在任期間促成尼克森訪問大陸,並協調美中關係正常化。其亦被公認為國際政治學均勢理論大師,197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俄烏戰爭以來,台海局勢常獲得類比與國際關注。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日前受訪指出,只有當北京確定和平途徑無望時,才會對台灣動武。他並稱,從法律上而言,對台灣的攻擊,將自始就讓中美陷入直接衝突。
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15日以問答形式,刊出對季辛吉的採訪,訪談提及俄烏戰爭、台海局勢、伊朗核問題等。談到台海議題時,《明鏡周刊》從俄烏戰爭作為出發點,詢問季辛吉:當看到這場戰爭迄今的發展情況時,他認為增加或減少了中國領導人徹底解決台灣問題的願望?
季辛吉回答說,他認為兩者都不是。俄羅斯總統普丁顯然低估了他會遇到的阻力。然而,中國人只有在認定永遠不可能達成和平進程之後,才會對台灣使用全面的武力,而季辛吉認為目前還沒走到這一步。
《明鏡周刊》接續提問,如果中國與台灣發生衝突,會與當前的俄烏衝突有什麼不同?季辛吉回應,俄烏衝突是兩個擁有核武的陣營,在第三國的領土上打一場常規戰爭,而這個第三國有很多來自歐美的武器。然而,如果台灣遭受攻擊,從法律上來講(可能意指《台灣關係法》),將從一開始就使中國和美國陷入直接衝突。
另一方面,如今回頭看50年前季辛吉和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當時擱置解決台海衝突,究竟是成就還是錯誤?季辛吉對此表示,雙方擱置對台灣議題的爭論,是展開合作的唯一途徑,對結束冷戰與越戰也至關重要,並在韓戰之後創造至少25年的和平進程。
季辛吉接著強調,中國的崛起將不可避免地帶來當前所討論的諸多問題,但這是「中國歷史的本質」使然。而關於台灣問題,季辛吉認為,中國在二戰後未曾同意過延後解決台灣問題,美國讓毛澤東決定擱置這項議題,是一個重大的成就。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