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6月失業率稍微下滑至5.5%,較5月略有下滑,但對比疫情前長期落在5%上下,仍居高不下。尤其16至24歲年輕族群城鎮失業率連續8個月向上攀升,6月更寫下歷史新高19.3%,對比鄰近的日本與韓國,大約為3.8%與7.3%,美國及歐元區稍高,也不過8.1%與13.1%,大陸青年失業問題不容小覷。

失業率攀升 透出警訊

這是很大的警訊,尤其是對大陸這種長期致力於社會穩定的國家來說,年輕人求職無門、缺乏就業管道,因而選擇消極以對,甚至離開就業市場,將衍生非常大的社會與經濟問題。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歐洲青年失業率動輒20%以上,足足花了10年時間才讓年輕人就業恢復正常水準,經濟也才出現明顯起色。對大陸而言,持續走高的青年失業率,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大陸年輕世代近年來從「佛系」、「內捲」,到現在的「躺平」、「擺爛」,瀰漫著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的氛圍。與其拚死拚活換取微薄代價,不如對工作或生活妥協,輕鬆過日子。這寓含的是一種社會文化變遷,也可能是對現實世界的無聲抗議,更可能是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轉型的無力感作祟。但不管是哪一種,背後暴露出來的,恐怕不是現代年輕人樂觀豁達的一面,而是對未來的茫然與焦慮。在這樣的氛圍下,日趨嚴重的年輕人失業問題,無疑都讓上述現象,更為雪上加霜。

年輕人失業率節節攀升,除了與疫情反覆、政策動態清零、整體經濟環境轉差有關外,政府對新興網路平台與科技新創業者的加強監管與整頓改革,也是重要因素。過去這十幾年來,隨著新興科技與網路平台的崛起,不僅帶動大陸新創環境蓬勃發展,也提供大量年輕人就業機會。特別是這些科技新創業者,往往能夠提供比傳統企業更為優渥的工作條件,如更具彈性的工時、不輸國企的薪資待遇、更為自在的工作環境等,都讓年輕人趨之若鶩。

新創找出路 回歸市場

只是好景不常,自去年開始北京一系列加強監管作為,加上經濟逆風強烈吹拂,新創環境急速冷卻,年輕人就業市場受到大幅衝擊。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擘,近期一連串裁員舉動,就是鮮明例證。麻煩的不只如此,最近大陸知名新創數據服務商IT桔子公布上半年新創募資情況,罕見出現連兩季腰斬、上半年衰退42.6%。情勢之惡劣,直逼兩年前疫情剛發生初期狀況。這也代表著,接下來大陸年輕人要面對的職場挑戰,勢必會更為嚴峻。

對此,北京須嚴肅以對。箇中原因,不難理解。年輕人代表的是未來重要資產與潛在生產力,而新創企業則是很多產業技術與場域應用的先驅者,背後也緊繫著民營經濟的活力。值此經濟逆風吹拂當下,若大陸想要持續推動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甚至蓄積未來經濟成長動能,顯然不能只顧著中大企業或國企,還是得幫這些年輕人與新創想想辦法,多挹注一點政策資源到這些族群上面。

實際做法上,除了針對新創或年輕人,強化現有的資金補助或減稅等措施外,更重要的可能是透過內部制度調整與改變,用市場機制來解決問題。譬如,在對新興科技或網路平台的加強監管方面,如果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或許可以考慮適度地鬆綁,讓新創企業可以重新發揮自己優勢。這不只對新創有好處,對年輕人就業也是一大幫助。

另一方面,對於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在整體大環境不佳下,則是可以考慮提供更多的職場進修機會,充實自身的學能。此一作法,不僅可直接降低年輕人失業率,同時也可讓年輕人為下一波景氣多頭的到來,預做準備。俗語說的好,直接給魚不如給釣竿。想要幫年輕人及新創找出路,回歸市場機制,可能還是最好的方法。

#大陸 #輕人就業 #企業 #加強監管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