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等主要國家,在年內對於環保以及清潔能源的應對方案值得關注,雖然部分可能僅為治標之法,但由於難以預料這波全球黑天鵝竄飛光景會持續多久,各國的執行力度以及規畫會否有長期應對措施,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各政府環保宣言的決心。
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盟就一直緊惕著俄羅斯極可能打出的「斷氣」牌,因此先行準備應對方法,在7月將核能增列為象徵綠能的永續分類。
因此在俄羅斯宣布無限期關閉北溪一號天然氣管線,德國立即宣布延後兩座核電廠的除役日期繼續營運。
除了歐洲的分裂之外,中國與西方勢力的隔閡也愈來愈大,近幾年中美關係已降至冰點,近期又因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等事件影響,中國中斷與美國在氣候等領域的雙邊會談。缺少世界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合作,讓全球減碳行動大受打擊。
事實上,年內中美這兩大國,也飽受能源價格高漲與炎熱氣候等壓力,中國擴大採購開採煤礦,而美國也有補助核電等動作,反映2022年帶來的能源轉型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全球在能源合作上的隔閡可能在更早之前就出現。近期「自然」期刊增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七(SDG7),代表清潔永續能源的相關研究,自然指數數據顯示,中國在2015~2021年期間的SDG7相關研究產出位居全球第一,美國、德國、韓國、日本追隨在後。
中國相關研究的增幅高達324%,同樣是增長最快的國家。相關產出50強機構裡,中國占半,在前十機構裡中國占七。但有趣的是,中國是產出前30強國家中,唯一非國際合著文章多於國際合著文章的國家,國際合著文章僅占46.3%。
雖然這項數據可用中國產出量大來解釋,但隨2022年動盪與全球摩擦加劇情況下,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對外合作並不令人期待。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長于宏源此前指出,當前地緣政治與國際鴻溝加劇情況讓大國氣候合作治理增加難度,俄烏、新冠、氣候疊加影響衝擊綠色轉型。
應對極端的2022年,各國紛紛加大核電啟用力度,中國逐步提高核能占比。不過核電之外,中國在清潔能源的儲能技術發展也是另一大關注重點,尤其在年內缺水炎熱下,西部用電一度崩潰,傳統的「西電東送」策略出現危機。
新京報引述西安工程大學副教授陳恒指出,當前中國西部用電需求提升,東部必須要抓準時間發展儲能技術。中國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上已有基礎,發展規模優於他國,如何突破儲能技術解決上述兩大難控制的清潔能源供應,將是中國能否戰勝能源危機的關鍵之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