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部海域昨日凌晨3時24分發生芮氏規模5.9地震,中央氣象局表示,本起地震並非918大地震的餘震,未來幾天出現餘震機率也相當低;台灣每年規模超過6的地震平均為2.5個,今年已有8個,而規模介於5至6間的地震,每年平均約24至25個,但今年截至昨日已達55個,是歷年平均的2倍以上,顯見今年台灣的地震活動將持續活躍。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本次規模5.9地震和今年第1個規模超過6的地震震央幾乎是在相同位置,成因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前緣位置所致,不排除未來幾天有規模4.5以上餘震出現,但次數非常少,很可能連1個餘震都不會出現。
陳國昌指出,台灣外海過去在沒有海纜之前,地震預警需要35秒才發得出去,等於收到警報時地震都搖完了,不過針對本次外海的地震警報只用了22秒左右就發出,已有很大的進步。
自2020年6月起氣象局就有「10秒島內沿海強震預警系統」,而在前瞻基礎建設2.0的「都會區強震預警計畫」更要把預警時間從10秒縮短到7秒,若能進一步縮短至5秒則不會有預警的盲區,因此每年將編列800萬的研究經費由地震學專家及大數據團隊共同研究,有把握10年內可以做到,以提早提供強震警報訊息給都會區民眾進行緊急防震應變,預計在10年內可達到。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