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徐聰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近日利用中國天眼(FAST)對「史蒂芬五重星系群」(Stephan’s Quintet)及周圍天區的氫原子氣體進行成像觀測,發現一個尺度約為200萬光年的巨大原子氣體結構,比銀河系大20倍,是迄今為止在宇宙中探測到的最大的原子氣體結構。

史蒂芬五重星系群位於飛馬座(Pegasus),距離地球約2.9億光年,於1877年由法國天文學家史提芬(Edouard Stephan)發現。自此,史蒂芬五重星系群成為天文學領域最受關注的星系群。而上述研究的相關成果10月19日已經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報導引述徐聰說法指出,「中國天眼」能夠探測到遠離星系中心的極其稀薄的彌散原子氣體所發出的暗弱輻射,為研究宇宙中天體的起源打開一個嶄新的窗口,本次發現亦得益於「中國天眼」超高靈敏度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極端暗弱天體探測能力。

據了解,宇宙中所有天體的起源都離不開原子氣體。以星系為例,其主要演化過程是不斷從宇宙空間吸收原子氣體,然後將其轉化為恆星的過程。

報導稱,這次最新發現表明,在遠離該星系群中心的外圍空間,存在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氣體結構。這些氣體結構的形成很可能與「史蒂芬五重星系群」早期形成時,星系間相互作用的歷史有關,已經存在大約10億年。

徐聰強調,這次的發現對研究星系及其氣體在宇宙中的演化提出挑戰,因為現有理論難以解釋,為何稀薄的原子氣體長年都未被宇宙空間中的紫外背景輻射電離。該次觀測成果也預示著,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氣體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7月中旬公布首批宇宙極遠處的全彩照片,這其中就包括史蒂芬五重星系群、船底座星雲及南環狀星雲。這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史以來拍攝的最大圖像,超過1.5億像素。據了解,該次拍攝揭露史蒂芬五重星系群許多新的細節,讓外界得以一窺宇宙最初早期星系組成的方式。

#發現 #結構 #宇宙中 #史蒂芬 #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