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指出,總體上,與2022年10月相比,11月以人民幣支付跨境貿易金額成長了15.64%,反映人民幣國際化在俄烏戰爭期間的氣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人民幣在國際官方外匯儲備貨幣組成(COFER)中占比升至2.88%,位居全球第五,也寫下2016年後最高紀錄。
離岸人民幣(CNY)是大陸官方在海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工具之一,始自於2000年,透過大陸境外流通成為國際計價、儲備和結算貨幣,2009年首度推出跨境貿易人民幣試點結算,香港成為CNY主要操盤市場。及至2014年SWIFT統計,人民幣擠入全球第五大交易貨幣名單。2015年國際貨幣組織IMF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確立人民幣國際化地位。
金融業主管指出,今年2月爆發的俄烏戰爭,反催化出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轉折點,俄國遭受金融制裁,部分企業繞道改以人民幣支付,挑戰美元地位。
至於日圓原本的避險貨幣地位,金融業者認為,在2022年美元獨強期間近乎動搖。央行統計,2021年初至2022年12月23日止,日圓兌美元貶值22.19%,單是2022年(至12月23日)貶幅達13.14%。及至上周日本央行宣布將擴大購債和擴大10年公債殖利率波動幅度,才讓日圓快速走升至132日圓。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外匯策略師陳得能指出,亞洲貨幣這一波反彈可能難以持續,不要說日圓後續反彈空間,連人民幣在未來幾個月都面臨壓力,2023年3月匯率可能下探7.3元,到2023年末才可能有機會回升至6.9元左右。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