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通膨率)於今年6月下降為1.75%,兩年以來首次滑落2%通膨警戒線後,8月再度突破2%,10月更進一步上升至3.05%,創下今年2月以來新高。儘管主計總處認為,10月通膨率超過3%的原因,並非外食費、油料費等類別上揚,而是颱風夾帶豪雨接二連三來襲,造成蔬菜、水果等類別年漲超過1成,屬於短期波動因素,未來除非特殊因素干擾,預估11月CPI年增率將回至3%以下。
然而許多民眾則是擔憂已居高的通膨,恐將更加惡化;尤其在過去兩年以來出口大幅衰退,加上投資持續不振下,通膨回溫勢必波及拉抬經濟成長唯一引擎的內需消費之動能,進而衝擊頗低迷的景氣。果不其然,11月27日主計總處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估,從8月的1.61%下修至1.42%,調降0.19個百分點,創下14年以來新低。
■近四年平均通膨率估逾2%
導致實質薪資負成長
亦即過去三年以來,全球歷經新冠疫情肆虐及俄烏戰爭持續延燒衝擊之下,呈現嚴重通膨現象,與全球經濟高度連結的台灣,亦不例外受到此波通膨影響。依據主計總處統計顯示,前年通膨率上升至1.98%,去年提高到2.98%,雖今年略為下降,但8月之後再度上升,預估今年2.46%,最近三年累計CPI漲幅超過7%以上。因此,國內重要經濟智庫無不指出,最近四年物價年均漲幅恐將超過2%,是過去20年以來從所未見的現象。
不過,在此一現象的背後令人更加擔憂的是,過去兩年以來面對物價居高未見緩和狀況影響之下,許多家庭所得收入最重要來源的薪資,經物價平減後,其「實質總薪資」成長陷入停滯,造成可支配所得持續減少,加上調薪空間因景氣低迷而難以奢求,導致許多家庭籠罩通膨陰霾壓力。
依據主計總處11月10日所公布的2023年1~9月受僱人員薪資調查資料統計顯示,剔除物價因素之後,2020年~2023年同一期間實質總薪資分別為54,389元、54,930元、55,314元、54,884元,其年增率分別為1.74%、0.99%、0.70%,不但漲幅度微乎其微,而且呈現逐年惡化。其中,今年前九個月總薪資年增1.57%,相對同一期間CPI漲幅達到2.36%,經物價平減後,其「實質總薪資」呈現年減0.78%,更是七年以來同一期間首見衰退情形。
■非典型就業突破80萬人,
年輕人存在相對剝奪感
此外,再從11月23日主計總處每年5月針對人力運用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雖2023年全時受僱人員每月主要工作經常性收入(不含非經常性獎金、紅利等收入)平均42,630元、增幅1.98%,但每月主要工作經常性收入不滿3萬元人員多達149.6萬人,占整體受僱人員816.8萬人的18.3%。另一方面,全台非典型就業人數達到80.6萬人,創下最近四年新高,其中;以25~44歲從事非典型就業人數超過23.3萬人為最多。由於非典型就業大多是時薪的基層、臨時工作,除了個人履歷無法加分之外,若以現實來說,非典型人員所得相對正職人員,更是屬於「次等」待遇。
面對國內CPI漲幅恐將持續四年超過2%,加上長期低薪環境壓力之下,勢必造成許多年輕族群不敢成家、生育小孩,甚至存在相對剝奪感、失落感。也就是說,如果國內CPI漲幅持續超過2%,相對近年以來每年名目總薪資漲幅不如2%,將會造成受薪階級實質薪資轉負,此對受薪階級而言,自然難以接受。然而,更加無法忽略的負面效應是,在薪資漲幅不易追上物價漲幅限制下,勢必使得許多受薪階級被迫撙節日常生活支出,藉此對抗通膨威脅。
■撒幣補貼只能救急,
運用租稅政策創造加薪誘因
其實,近年以來國內通膨居高不下所累積的壓力正在逐漸浮現。如果民眾因通膨壓力,而撙節日常生活支出,此對目前台灣頗低迷的景氣,希望透過內需消費拉抬經濟成長而言,並非好事。亦即內需消費持續不振結果,將會影響許多廠商營運業績,在衝擊正常獲利空間下,勢必大幅降低上調薪資意願,甚至陷入惡性循環,最後導致受薪階級難以擺脫低薪魔咒,在無形中讓經濟因低成長而陷入「悶」的困境。
雖然國內物價漲幅度相對全球並非特別明顯,但穩定物價為政府責無旁貸之重要責任。因此,我們認為若要降低民眾日常生活壓力,同時增加內需消費防止經濟走「悶」,並非在選舉來臨考量下,實施各種「撒幣」補貼,消弭物價上揚因素,而是透過租稅政策,讓企業願意持續調薪,進而讓整體受雇人員共同分享營運盈餘之外,中央銀行在密切監控物價的同時,若有必要,其實可以師法美國提高利率,採取較緊縮的貨幣政策抑制通膨,藉此避免因通膨回溫而波及經濟成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