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為解決澎湖堆砌成山的牡蠣殼,15日辦理「牡蠣殼資源化處理設備操作及相關資材大量去化案例介紹發表會」。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牡蠣殼妥善大量的在地去化處理,是農業部推動重點,要讓目前被視為廢棄物的牡蠣殼從垃圾變黃金。
澎湖養殖牡蠣平均年產量約為1200公噸(淨肉),約3成留在澎湖當地作為剝殼和燒烤方式利用,相當每年在澎湖產生1900公噸的廢棄牡蠣殼,加上蚵殼上殘餘的蚵肉,經日曬後便會產生臭味、吸引蚊蟲,且因無處可去,歷年已累積約6萬噸牡蠣殼,於暫置場暫時集中管理,成為地方公害。前年底,甚至成為縣長選舉攻防熱門議題。
然而,牡蠣殼屬於生物性碳酸鈣,具有多元應用潛力,已應用於工業、農業、食品和醫美等領域。像可作為人工關節、牙材等醫療使用的生物性碳酸鈣,每公斤價值破10萬元,若做肥料使用,每公斤也10至20元。
所以水試所澎湖中心發展生物性碳酸鈣循環經濟,採可移動概念,建立首套牡蠣殼資源材料化產線原型,將牡蠣殼磨化成粉,提供後端利用文創商品和再生綠建材複合式循環資材等使用。
謝恆毅指出,透過這套牡蠣殼資源材料化產線,生產出的牡蠣殼粉每公斤成本約3元,牡蠣殼可擺脫被稱為廢棄物,而叫資源,讓垃圾都可變黃金,後段誰要透過資材利用都可以。且若可在結構性建材上突破,那非但歷年累積的餘量都能徹底解決,甚至延伸到砂砱的大量去化,最終達到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雙贏目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