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日前向立法會提交《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引發香港社會對「去殖民化」關注。據港媒報導,該草案研擬將相關條例中「女王陛下」、「總督」及「立法局」等字眼都廢除,同時建議以「特區政府」取代條文中的「官方」(英文文本內的Crown)。這也引發香港部分帶有英國統治色彩的街道是否要改名的新一輪討論。

身兼港區人大代表的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曼琪2022年9月就曾要求加快本地法律「去殖民化」。去年11月,她又表示希望部分條文可先行處理,例如直接獨立刪除《刑事罪行條例》第200章第5條「襲擊女王罪」。也有評論稱,應對殖民主義觀念和政策進行反省修正,解決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

《環球時報》報導,法例的修改也引發香港對街道名稱是否需要更改的討論,主要涉及4種。第一是過去英國用來宣示領權的命名方式,像是登陸香港的水坑口被命名為「佔領角」;二是用英國女王和王室貴族姓名所命名的街道例如維多利亞公園。

第三類是用歷代港督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築,例如香港大學所在的文咸道,就是以香港第三任港督文咸而來;第四是以過去有功軍官與貴族所命名。像是曾率領英軍攻入北京的伊利近與白加士等人。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法學教授傅健慈認為,香港地名去殖民化有必要性、可行性,但不應一刀切。一些有時代特色的建築、路牌等具有打卡觀光意義,是香港文化歷史古跡之一,與法律性質不同。他認為,香港地名更改需謹慎處理,可以在加入中國元素同時保持國際化特色,彰顯香港的包容共存。

香港民建聯議員周浩鼎也說,香港最大優勢是中西文化薈萃,如果文化特色都抹去,難以展示香港多元特色,若改名暫時有難度,可在具強烈殖民地色彩的街道或位置建立說明石碑,說明爭議點的歷史事實。

#女王 #香港 #街道 #引發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