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大埤鄉酸菜產量高居全國之冠,酸菜產製過程產生的高鹽廢水、菜渣難解,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團隊將廢水調整變成飼料、液肥,用於養殖魚蝦貝類或種植龍鬚菜,雲林縣政府、台大團隊、大埤鄉公所5月31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農業剩餘資材資源化的循環經濟模式。
大埤鄉醃漬酸菜的鹵水汙染困擾地方多年,大埤鄉長林森寶表示,酸菜廢水含有高鹽,任意排放會造成土壤鹽化,公所為改善鹵水汙染,雖興建酸菜專業區統一處理,但廢水處理成本高,酸菜專業區已累積100多個醃漬桶、約5000公噸廢水待處理。
台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何勝惟研究發現,鹵水雖有高鹽度,但有機質含量高,也含有豐富營養鹽和金屬離子,可資源化為水產養殖的鹽度調節劑和液肥。實驗證明,轉化後的鹵水用於龍鬚菜、九孔養殖成效不錯,可有效解決及去化酸菜加工的剩餘資材。
台大生命科學院長江伯倫表示,學界把所學應用在產業,讓酸菜產製過程的剩餘資材再利用,對雲林、對台灣及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縣長張麗善指出,大埤酸菜專業區成立於1994年,但鹵水很難處理,令中央、地方頭痛,十分感謝能與台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團隊合作,有機會把鹵水變成養殖業的調節劑和液肥,打造雲林成為零廢棄的城市。
林森寶說,大埤鄉被醃漬酸菜廢水困擾幾十年,這對大埤鄉是歷史性一刻,不僅將解決頭痛的廢水問題,還能投入水產養殖業,樂見大埤成為生態循環經濟的模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