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周邊海域魚種占全球魚種10分之1,綠色和平與國內大學調查發現,因捕撈過度,24種現流仔魚類未達成熟體長,代表這些魚種逾一半個體沒有繁衍能力,其中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僅1成能繁衍後代。學者強調,現有海洋保護區管制鬆散,呼籲海洋保育法盡速三讀,實現分級管制、管理更加嚴格的「海洋庇護區」,進一步保護海洋。
綠色和平與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研究團隊,花費近1年在屏東東港、高雄前鎮、高雄蚵仔寮、澎湖馬公、宜蘭大溪、宜蘭南方澳等6大漁港拍賣市場,調查台灣40種漁港市場常見魚種,有效樣本數逾3萬筆。
何宣慶表示,調查發現,24種現流仔魚類未達成熟體長,代表這些魚種一半以上沒有繁衍下一代的能力,其中又以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未達成熟體長的比例高達9成以上,換言之,這5類魚種不到1成有繁衍能力,個體數將變少。
他強調,各類魚種會跟著黑潮漂流到台灣、韓國、日本等多國,是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如果台灣周遭的魚種被過度捕撈、形成斷點,台灣將高度仰賴黑潮補充魚種,增加了漁業資源的不穩定性。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則表示,漁業資源減少原因眾多且不易釐清,因而使環境部、農業部漁業署、內政部等12個部會相互卸責。
他強調,各部會須集體管理海洋或整合海岸,才可能扭轉劣勢,目前全球海洋保育最大目標跟共識就是畫設海洋保護區,但國內海洋保護區管制寬鬆,尤其違規行為罰得輕微,期盼立法院三讀通過海洋保育法,盡速畫設「海洋庇護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