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美霸權競爭全面升級成涵蓋政治、軍事、經濟、貿易、金融、法律、科技、輿論、意識形態各方面的熱戰邊緣「超限博弈」以來,各機構舉辦的公開與閉門兵棋推演往往都聚焦於中美勢必一戰的各種情況,而因為政治正確的壓力,對如何避戰進行推演的案例並不多見。這是否造成集體認知偏差與難以逆轉的政策錯誤?這是本次主辦單位與兵推管制組認真研討的重要課題。
知名英國軍事史學家與現代裝甲戰理論大師富勒曾於1926年闡述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與政治的複雜關係時指出:戰爭目的不應僅是軍事勝利,而是「更好的和平」。戰爭做為一種手段之所以有價值,正是因為要捍衛本國的自由與繁榮。因此,當某種軍事戰略已成為目的而非手段,且此戰略將損害本國自由與繁榮時,重新審視戰略的基本假設與慎重考慮變革,決策者責無旁貸。
以富勒此言對照美國《台灣關係法》揭櫫的維持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安全及穩定」之立法宗旨,實在發人深省:何謂更好的和平?一個管制組試圖提醒的參考案例是冷戰時期羅馬教廷針對中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政府的外交政策。該政策有時被與西德總理布蘭特於1969年推行的「新東方政策」相比,是一種在低盪中堅守核心利益的務實路線。
冷戰高峰期,美蘇部署的核彈頭超過5萬枚,東西德注定成為核戰「第一擊」被殲滅的目標,避戰與和平就成為西德外交政策的核心利益。羅馬教廷在冷戰時期並未直接面臨如此嚴峻的生存危機,亦不對任何世俗統治模式下道德判斷,但如何與無神論的共產政權和平共處,爭取天主教會更多生存空間,就成為聖座最關切的核心利益。重新檢視教廷在面對一個分裂的中國時,如何權衡國際均勢、維持戰略自主空間,或許更值得台灣借鑑。
管制組還考慮了一個特殊狀況:假設北京透過國際組織釋放善意,邀請柏林愛樂俄籍藝術總監攜團訪華演出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並聯手美籍華裔大提琴家、中國大陸籍鋼琴家與台灣籍新銳小提琴家,特別加演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紀念二戰歷史與祝願世界和平,台灣及美國將如何反應?如果美國宣布,將由美、日、澳、印四國的樂手演出貝多芬第16號弦樂四重奏,大陸當局又將如何因應?這不失為一項值得玩味的思想實驗:炮聲與樂聲,何者方能導向更好的和平。
任何兵推不能,也不該悖離國際現實與人民願望。美中台若能在兵推後認識到務實管控分歧,以行動協助彼此化解政治矛盾,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發展經濟,仍是有利於印太地區的最佳策略,方有機會回應大多數世人的願望,台灣海峽正是檢驗此一想定的關鍵場域。能否實現,端賴政治菁英們的智慧與勇氣。(作者為源鉑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